百载云程抒壮志 宏图大展续新篇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8-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师参加省技能竞赛

    学生在田间上实训课

    畜牧兽医专业师生在进行猪病防治

    电子专业学生技能竞赛现场

    专业教师下乡为农民作技术指导

    学生才艺大赛现场

    在誉满全国的“水果城市”,在“中国稻作学之父”丁颖的故乡,滋养出一颗璀璨的职教明珠——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以下简称“高州农校”)。学校创办于1905年,是国家重点中专学校、全国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学校、农业职业教育示范基地、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实训中心,是茂名市“双转移”定点培训单位和骨干专业教师培训单位、茂名市农村青年创业培训基地。校园占地面积746亩,建筑面积近12万平方米,环境幽雅,设施设备完善。现有农、工、商三大专业集群20个专业,在校生5200多人。

    2011年6月,学校被评为广东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同年10月,被批准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建设单位,建设内容包括:畜牧兽医、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会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四个重点专业的建设;数字化校园、校园文化两个特色项目建设。2年来,在4个重点专业建设带动下,学校构建了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提高了师资队伍水平,创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凭借数字化校园和校园文化两个特色项目建设,提升了百年老校的新品位,实现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型,圆满完成了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任务,并日益发挥出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五项改革创新:提升实力促进跨越发展

    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学校突出完成了五项改革创新。

    一是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四个重点建设专业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通过职业岗位能力调研、实践专家研讨会、教学过程设计等途径,按照职业成长和认知规律,改革完善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畜牧兽医专业形成了“产学相融,双能导向”模式;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形成了“项目驱动、能力递进”模式;会计专业形成了“项目+岗位”模式;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形成了“校企互联、工学交替”模式。

    二是创新“教、学、产、销”一体化教学模式。学校全面实施一体化教学,大胆开展教学模式创新。结合专业特点,涉农专业实行“教、学、产、销”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参照企业经营办法,以班为单位成立项目小组,班主任为项目负责人,全班学生为项目组成员,学校提供启动资金和场地,项目小组结合专业设定项目内容,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学生全程参与“教、学、产、销”,实行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经营。这种教学模式的成功运用,让广大涉农专业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职业岗位的需求,提高了就业和创业能力。

    三是改革创新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两年来,新建和升级改造一体化教课室10个。结合专业特点创新教学环境,教室在田头、在车间、在公司。牧医专业的学生在实习农场里养猪、养鸡,果蔬专业的学生在实训果园进行施肥、打药,电子电器专业在校内工厂工作,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校内公司上班,实现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在教学中推行项目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四是改革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模式。学校制定师资队伍建设方案及其配套制度,依托校企合作项目,改革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模式,强化企业实践,争做“双师型”教师。两年来,共培养8名专业带头人、32名骨干教师和175名“双师型”教师。聘请50名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教师在全国和省市各级各种比赛中获奖40多项,发表论文190多篇。有2人担任全国规划教材主编,4人任副主编,6人参编,1人负责省统编教材开发。3人主持省市级课题的研究。

    五是改革完善“四位一体”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高州农校以校企合作为抓手,不断深化改革校企合作,实施与企业对接的“校企合作”、与村委会合作的“校村合作”、与政府职能部门合作的“校政合作”,形成政、校、企、村“四位一体”多元合作模式。两年来,新增合作单位9家,修订了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实施对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全过程监控,探索并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新模式及其考核与评价的新机制。

    四个典型案例:创新特色发挥示范作用

    在建设中,四个重点建设专业和两个特色项目分别作出了许多成功的探索,形成了一个个精彩的典型案例。

    专业联姻“政、企、村”,果红菜绿惠“三农”

    高州农校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设立于1986年,该专业的教师培育的优质高产番薯、水稻、花生品种曾经在当地农村推广种植,为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做出过重大贡献。近几年,高州作为誉满全国的水果城市、北运菜生产基地,果蔬增产却不增收,市场竞争力下降。职业教育改革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娴熟的实操能力,下乡服务“三农”是锻炼专业教师的最好途径之一。针对种植业出现的新问题,该专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联合政府农业部门、企业和村委会,创新“校、政、企、村”合作的农民培训模式,共同培训农民:一是学校具备师资、教学条件和经验等优势,在农民培训中彰显主力军的作用。通过参与农民培训,使专业教师参与生产实践呈常态化。二是各级政府部门加大农民培训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牵头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利用农业部门的生产项目或推广项目,保证农民培训的实效。三是企业利用农民培训平台,促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机械的推广应用,促进农民增收。四是村委会协助做好宣传和组织工作。利用村委会的组织优势,确保农民培训的参与率。

    两年来,该专业完成了改造中低产田、蔬菜标准化生产、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等项目。在农民培训过程中,以田间学校的形式,师生在田间面对面,运用专业知识现场解决生产问题,采取参与式、互动式、启发式的教学,培养农民在生产中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利用现代通信技术优势,通过农业短信息、网站专栏、专家个人信箱等形式,与种植专业户保持联系,跟踪服务,还向农民发放通俗易懂的乡土教材和技术简明资料。让培训贴近农民的生产实际,培训内容有的放矢,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效:

    1.发挥项目培训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在特色农业产区,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品质,达成农民增产增收的愿望。

    2.形成“四位一体”培训模式运行机制。签订“校、政、企、村”合作协议,明确了四方的责任,完成农民培训任务,推动专业建设。

    3.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通过培训和项目带动,先后推广农业主导品种5个、主推技术3项。

    4.加速提升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通过培训活动,整合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学效果,延伸了专业服务社会的功能,提高了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

    专业联姻“政、企、村”的农民培训模式得到了同行和媒体的关注,《茂名日报》等多家媒体曾对此进行宣传报道,众多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陆续向高州农校发出邀请,要求合作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两年来,专业联合政府、企业和村委会,共培训各类人员1475人次。

    创新“教、学、产、销”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创业人才

    畜牧兽医专业是高州农校的传统专业,是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也是茂名地区中职学校中办得最成功的农业类专业之一。该专业利用学校养猪、养鸡实训基地和动物医院的有利条件开展养猪养鸡和兽药销售实践,创新“教、学、产、销”一体化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营销能力和创业能力。

    “教、学、产、销”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基于畜牧业生产的工作过程与所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的学习过程紧密结合,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实训指导老师,使校企紧密结合。根据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分三阶段进行:

    1.一年级结合学习专业核心课程“禽生产与禽病防治”,进行一年的养鸡生产,项目包括种(蛋)鸡生产、禽蛋孵化、育雏、饲料加工配合、生产资料的购买和产品销售等。

    2.二年级结合学习专业核心课程“猪生产与猪病防治”,进行一年的养猪生产,项目包括种猪生产、分娩哺乳母猪的饲养、仔猪保育、饲料加工配合、生产资料的购买和产品销售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