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让传统课堂具有无限可能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9-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张贵勇

    “你知道人民币上的风景叫什么名字,在哪些地方吗?这些名胜有怎样的风土人情?”日前,第12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在山东济南举行。活动中,来自武汉市汉口区的周老师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跟着人民币游中国》。她借助电子白板,带着观众神与物游,饱览壮美山河。直观的3D投影、拓展部分介绍了国外货币上的风景,引领在座的几十位观者进行了极具生命体验的个性化旅游。

    “传统课堂因为信息技术的出现变得无限可能,两者有效融合能让课堂焕发光彩,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学习体验”。网络教研团队项目裁判长、常州教育科学研究院书记蒯超英表示,与日常教研相比,网络教研更强调合作探究,重在考察教师的综合能力。借助大赛,通过问题设计、同行互评、完善内容与作品展示等环节,参赛教师在熟悉程序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也有助于构建学习共同体,消除地区差异,“相对而言,教学水平高的地区,网络教研团队开展得比较扎实,或者做到了常态化”。

    甘肃省张掖市二中教师闻云参加了三届大赛。在他看来,信息技术能使校本课程变得更有趣、立体可感,也赋予了课程更丰富的内容和空间,如课后的校园植物设计大赛、绿化方案等,这对学校未来课程的深入很有帮助。

    “校本教研的核心问题,是要有学习共同体,有专业引领,不能闭门造车。而参加比赛对学校和地区开展校本教研有启发。”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教育局仇晓光告诉记者,这是全国平台的比赛,看其他地区教师解决问题的过程,对自身也有很大触动。从实际效果来看,参赛教师变化很大,特别是网络教研团队,三天的赛程虽紧张劳累,但收获很多,从设计、评价、展示到临场发挥,晚上不想睡觉,只为了想出更好的办法,对教师而言都是非常好的历练。赛后许多教师又回到课堂,逐渐具备了引领教学的优势,走上快速成长轨道,许多成为名师。

    据赛事总裁判长、上海教科院现代教育实验室主任蒋鸣和介绍,这次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是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和中国发明协会联合主办的一项公益活动,比赛主体是中小学教师,评价主体也是教师。赛制和赛项内容会紧密结合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中小学教学的变化予以调整,如今年就增加了微课程、校本课程等内容,而校本课程具体来说包括机器人大赛、心理辅导、校园设计等。整个赛事除了为教师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关键在于一种导向性,通过考察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让教师明白信息技术如何与日常教学相融合,而这恰恰是当前教师所最缺的短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