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班主任叶德元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0-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运动会

    野餐

    历史课

    麻辣语录

    让活动的时间归活动,作业的时间归作业。节奏不能乱,活动不会散学生的心。

    不能死抓成绩,我是真不在乎孩子的成绩,我在乎的是孩子3年在学校收获了什么。我要引导学生做一个“会开玩笑”和“开得起玩笑”的人,因为生活常常会给我们或惊喜或痛楚的玩笑。班主任一定要跟学生在一起,跟学生一起唱、一起跳、一起疯。融入了,自然就管理了。我很感谢网上的评价,因为一味称赞未必是好事,批评才是我成长的土壤。

    不能死抓成绩,我是真不在乎孩子的成绩,我在乎的是孩子3年在学校收获了什么。

    我要引导学生做一个“会开玩笑”和“开得起玩笑”的人,因为生活常常会给我们或惊喜或痛楚的玩笑。

    班主任一定要跟学生在一起,跟学生一起唱、一起跳、一起疯。融入了,自然就管理了。

    我很感谢网上的评价,因为一味称赞未必是好事,批评才是我成长的土壤。

 

    ■本报记者 胥茜 李益众 倪秀

    8月25日,“全国模范教师拟表彰名单”出炉,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历史教师叶德元名列其中,这可能会让他的学生很不适应。因为在学生心中,“叶老”就是一个亲切的大哥哥,跟“模范”这样高大上的词可扯不上边。

    事实确实如此,今年32岁的叶德元不是一道正儿八经的大菜,而是一盆川味十足的麻辣烫;不是字正圆腔的国粹京剧,而是深受喜爱的地方戏川剧,不够高雅,骨子里却韵味十足,透着一股自在飞扬的气息。

    他的装扮够“麻辣”:哪怕是在正式场合,一件T恤衫、一条七分裤、一双运动鞋,就是他最常见的装扮。跟一群初中生站在一起,他看上去不过是一个年龄稍长些的大孩子。

    他的历史课够“麻辣”:有人用“张牙舞爪”来形容他在讲台上的状态。原本为50人开设的选修课,会有200多个学生蜂拥而来。赛课时,别人不敢用的幽默言辞,他信手拈来,插科打诨,甚至大胆调侃评委。

    他的班级管理够“麻辣”:3年时间,他为2010级18班学生写了1234篇博客;与他们一起策划实施了200多个主题鲜明的活动。

    从倒数第二到正数第二

    成都七中育才学校是一所初级中学,其2010级18班,是叶德元的“成名之作”。

    2013年暑假,18班毕业以后,一个学生在叶德元的博客上留言:我突然觉得老师真可怜,每过完一个三年,你爱着的一群孩子就会来一次“集体消失”。

    那一夜,叶德元哭了,整整哭了一个晚上。

    要讲18班,还得从流传最广也最传神的“学业成绩排名”说起。

    2010年,28岁的叶德元从其他学校进入成都七中育才学校,接手18班——该校初一年级的最后一个班。入学摸底考试,18班学生送给他的“第一份大礼”是全年级倒数第二的排名。“新教师”叶德元每天都会收到科任老师的投诉,这个学生捅了篓子,那个学生没交作业……

    然而毕业时,“倒数”二字被扔掉了,只剩下“第二”,班风学风和班级凝聚力也都被公认是最好的。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叶德元便成功“逆袭”,成了令学生、家长抓狂的偶像。

    各地各学校邀请他去做讲座的信函像雪花一样飞来。至今,他已经在省内外做过80多场报告,“档期”满得就像当红明星一样,排到了几个月以后。在四川教育界,走到哪里都能听到校长、老师谈论他。

    在这三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叶德元是不是抓成绩很有一手?

    抓成绩,一般都会被理解成“抓时间”,搞题海战术。所以,渴望成绩的家长不喜欢副科老师当班主任,但叶德元采用逆向思维:要是班主任教数学就整数学,教语文就抓语文,那就乱套了。

    叶德元不抓时间,他抓的是平衡。他的绝招是充分依靠科任教师,充分信任科任教师,为科任教师做好协调工作。

    18班的数学老师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年轻,没有经验。而那时,18班的学业成绩正在全面往上“涨”,校长征求叶德元的意见:是否需要换一位经验丰富的数学老师?

    叶德元拒绝了校长的好意。在他看来,这位数学老师很勤奋,对每个孩子都很关注。他还特别留意到一个细节——个别学生要求周末补课,这个数学老师拒绝了。因为,她的眼里装着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个别尖子生,她要留足时间备课和钻研教材。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这样的细节成就了18班的孩子们,也成就了一位年轻而优秀的数学教师!

    “我没有抓过成绩。”叶德元一再强调,“不能死抓成绩,我是真不在乎孩子的成绩,我在乎的是孩子3年在学校收获了什么。”

    叶德元这样的回答,一般人并不相信。可事实是,18班学生几乎人人都有一门特长。

    在18班,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历史、地理等副科,从来没有被占;午休时,学生偷偷做作业,叶德元会去制止;科任教师占自习课,叶德元也会把教师“赶出”教室。

    “让活动的时间归活动,作业的时间归作业。节奏不能乱,活动不会散学生的心。”叶德元说。有时,体育课没上成,叶德元会想办法调一节课来上。在他看来,体育课上好了,学生就会在课堂上干好自己该干的事情,成绩自然而然也就上来了。

    3年时间200多次活动

    进入七中育才学校时,叶德元才28岁。这个籍籍无名的毛头小子,也是从零开始。只是,在接下来的三年中,叶德元通过活动给了18班许多个“集体梦想”。

    初一的艺术节,学校要求每个班出一台节目。叶德元的标准很简单,就是“希望每个孩子都能上场”。

    “说实话,那个节目整体效果很一般,甚至有点难看。”4年后,叶德元如此评价,但就在节目结束时,一位学生母亲激动地拉着叶德元的手说:“感谢你,这是我女儿长这么大在别人面前表演的唯一一个舞蹈。”

    这句话,让叶德元一直铭记在心。班级活动中,任何一个细微的安排,对某一个孩子都可能意味深长。

    学校举行“好声音”比赛,叶德元选了两个从未有过舞台经验的学生,代表班级去参赛。其他所有同学都是“绿叶”,给他们俩伴唱。最后,18班在那次比赛中名落孙山,但是,这次活动对两位难得上台的同学,对整个班级,都意义非凡。“让出机会,成全别人,对拿奖拿到手软的才艺尖子生们,是另一种成长和收获。”叶德元说。

    3年中的每一个周末,叶德元几乎都是带着妻子跟孩子们一起度过。烧烤、打羽毛球、骑自行车、看电影……活动丰富多彩。3年里,他为18班设计了200多个主题鲜明、持续开展的活动,让孩子们做主角、当主唱,在展示自己、认同别人的同时,学会感恩、担当、团结。

    “一方面,活动能满足他们旺盛的精力,避免他们无事生非。另一方面,孩子有着巨大的潜能。在活动中,孩子们的潜能得到释放,个性得到张扬。”叶德元这样认识活动对学生成长的意义。

    活动,是叶德元教育工作的绝对主题。他搞活动,并不是为了完成学校分配的任务,而是为了学生的成长需要,也是他的教育风格。

    之前,叶德元曾经在成都的一所民办学校当教师,2010年暑假,叶德元带着那所学校的20多个孩子走进世博园,也走进了上海交大、复旦大学。

    出发前,叶德元让孩子们分成餐饮组、交通组、游览组、联络组等5个小组。如何换登机牌,在哪里吃特色小吃,走哪几个景点,这些都归各个小组的学生谋划、操作。每一天,叶德元都优哉游哉地跟在孩子们屁股后面,显得特别轻松。他甚至故意“走失”,急得学生们一边派人寻找,一边在广播站播报寻人启事。

    一路上,孩子们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体现在宏观谋划时,也体现在细枝末节处。这群孩子收获的是“超标准”的初中课外教育,超值的未来教育

    到了七中育才学校,叶德元继续秉承这样的理念:“一定要带孩子出去,一定要让学生了解社会、关注国家大事。这样,学生的眼界才会不一样。”

    只要是对学生有益的活动,叶德元就从不会在安全压力下妥协。他认为,在安全隐患前,掌握化解之道才是硬道理。每次出行前,叶德元都会熬通宵编制详细的活动计划,最终印成一本小手册,各类电话、证件号码、注意事项,无所不包。这份手册的细致程度,甚至令他的一位导游朋友叹为观止,拿去借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