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中学:与祖国命运相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2-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校长马跃美在周恩来曾经上课的教室给学生开主题班会。 本文作者 供图

    南开中学校训

    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汲汲骎骎,月异日新,发煌我前途无垠……

    ——南开中学校歌节选

    ■本报记者 张宝敏

    十月是收获的季节。刚刚过去的这个秋天,天津南开中学再次迎来一批新生,又恰逢自己110岁的生日。春华起南开,秋实献九州。

    有人说,中学时期是一个人形成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所接受的教育和有过的经历,可能会影响其人生走向。还有人说,学校是什么,国家就是什么。此话用于描摹南开中学的轮廓再合适不过:无论是它创建之初所肩负的神圣使命,还是时至今朝所取得的累累硕果,都彰显了这所学校与中国命运紧密相连的历程。

    十一秩春秋 中学之模范

    南开中学校园古朴,依旧大致保持着百余年前的风貌。在这座始建于1904年的校园里,人们仍然能从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中,读出时光的遗迹。

    谈南开中学必言严修和张伯苓,这两位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爱国教育家,是彪炳南开校史的文化符号。1904年8月,严修、张伯苓在赴日考察教育回国的途中,商定要“于津城办民力中学一处,以作中学之模范”。回津后,清光绪三十年九月,即公元1904年10月,创办了私立中学堂,即今日天津南开中学,1912年名为南开学校。而后,1919年创办南开大学,1923年建立南开女中,1928年再办南开小学,搭建起旧中国私人办学的完整学校体系。校长张伯苓还制定了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这八个字成为南开精神的灵魂。

    从建校初期,南开中学就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倡导“爱国爱群之公德”、“服务社会之能力”。张伯苓曾明确提出:“教育一事非独使学生读书习字而已,尤要在造成完全人格,三育并进而不可偏废。”他在中国首倡举办奥运会,是中国奥运第一人;他自编自导自演南开第一部话剧《用非所学》,南开新剧团成为话剧传入中国的两条路径之一。

    “九·一八”以后,南开师生的爱国精神引发日本侵略者憎恨,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两次疯狂轰炸南开,南开系列学校美丽的校园瞬间化为残垣断壁,成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第一个遭到日本侵略者摧毁的学校。在沉重的打击面前,张伯苓校长铁骨铮铮,南开中学部分师生辗转到重庆继续求学,一所名为南渝的中学发展起来,成为南开教育生命和奋斗精神的延续。南渝中学后更名为重庆南开中学,同而后张伯苓接办的四川自贡蜀光中学,都成为南开大家庭的新成员。1946年,南开复校,重回天津。南开教育屡经磨难,弦歌不辍,学校浴火重生,凤凰涅槃,谱写出中外教育史上的华彩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在杨坚白、杨志行等教育家的领导下,南开中学遵循党的教育方针,突出办学特色,创造了新的辉煌。1978年,南开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中学。1996年作为南开学校旧址,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昆仑、张中行、熊十力、老舍、范文澜、何其芳、杨石先、陶孟和、董守义、马千里、伉乃如、孙养林、陈东生、朱宗禹、左景福等名师大家都在南开中学任教过。110年南开中学桃李广植,已经培养出近6万名南开学子。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叶笃正、刘东生为代表的60余位院士,以梅贻琦、金邦正、王大中三位清华大学校长为代表的教育家,以曹禺、周汝昌、吴玉如、端木蕻良等为代表的文化巨匠——这些曾经影响了中国社会走向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改写了中国命运的伟人、大家,用自己成长的足迹,诠释着学校与国家的关系。南开与中国,教育与强国,息息相关,紧密相连。

    以周恩来为楷模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面必净 发必理 衣必整 钮必结 头容正 肩容平 胸容宽 背容直 气象勿傲 勿暴 勿怠 颜色 宜和 宜静 宜庄”,四十字的“容止格言”,由严修亲笔书写,悬挂在南开中学教学楼一进门处整容镜的上方。南开系列学校的奠基者对学生的人格养成十分重视,倡导修身报国,讲究形容举止。110年来,“容止格言”镜前留下过每个南开人的身影,其中,最令师生自豪敬仰的是他们最杰出的校友周恩来。

    严修器重周恩来,夸他有“宰相之才”。周恩来于1913年入学,他志向高远,刻苦努力,发展全面,学习成绩优秀。师生评价他:“君性温和诚实,最富于情感,挚于友谊,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他组织过“敬业乐群会”,主编过《敬业》会刊,担任过校刊《校风》的总经理,功课中尤以国文和数学最优,曾获全校作文比赛第一名,获国文金质奖章。校刊《校风》上还记载:周恩来是笔算速赛48名最优者之一,代数得满分。

    周恩来于1917年毕业后,东渡日本留学,行前写下洋溢着青春活力的不朽诗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南开中学,是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见证,也是他“浮舟沧海,立马昆仑”的起点。

    如今,伟人逝去,精神犹存。学习和弘扬周恩来精神成为南开中学的一条教育主线。周总理逝世后,每年1月8日,学校都举行纪念活动。学生成立了学习研究周恩来小组,高中命名了“周恩来班”,初中创建了“邓颖超班”。这两个班风、学风最优的班级,与周恩来、邓颖超的伟大名字朝夕相伴,“执全校之牛耳”。

    学校将周恩来在南开中学就读时期的52篇国文课业作文以及当时教师给予这些作文的评语,注释结集成册,供师生及后世研习。今年10月13日,《周恩来南开中学论说文集》与《周恩来南开中学习作释评》两书在人民大会堂首发。周恩来在南开中学的求学经历为在校师生营造了一个巨大的正向心理磁场,这种由人生楷模而获得的强大正能量,在南开公能教育的轨道上,永远指引照耀着南开学子。

    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

    注重“公”、“能”,向往“新”、“异”。南开没有沉醉于历史的辉煌,也没有把“南开精神”、“周恩来”用作标榜自己的标签,而是作为学校薪火相传的宝贵财富,既永保光荣传统,更放眼创造灿烂的未来。

    学校大胆开启教育管理体制改革,2010年3月,成立了南开中学理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探索在新形势下推动历史名校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

    学校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与方式,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课程改革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重点,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开设大量有特色、高质量的校本课程,重视研究性学习课程,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学校传承建校初期就开设的南开公能讲坛,至今已经践行了4年。截至今年10月,已组织报告60余场。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登上讲坛,引导学生身居校园而胸有鸿鹄之志,树立起“中国有我”的担当意识。

    2011年12月,南开中学艺术中心揭牌。由合唱团、管弦乐团、民乐团、舞蹈团、话剧社、京昆社、电声乐队等社团组成的艺术中心,聘请天津乃至中国顶尖的艺术大家为艺术总监,指导学生技艺精进。其中,话剧社、民乐团、合唱团、管弦乐团等均具有较高水平,多次在全国和天津市级比赛中取得佳绩。南开中学副校长吕宝桐介绍说:“南开中学的艺术教育有很好的传统,艺术中心的建立使学校的艺术教育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各类社团充分体现着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展现各方面才华的舞台,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校内最令学生神往的是2012年3月1日落成的体验创意中心。16个新技术体验创新实验室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等学府指导建成,硬件设施能与针对本科教育的高校比肩。截至今年9月,在全校开设的近100门选修课中,有18门课程在体验创意中心中授课,其中4门选修课已编印校本教材,每学期吸纳200多名学生参与活动。这些有创意、高科技的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前沿科学、在实践中锻炼综合运用能力的阵地。体验创意中心成为新时期南开中学的教育名片和教育品牌。正如南开中学副校长马健所说:“体验创意中心在学生心里埋下一颗创新的种子,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南开教育精髓,是以人格培养为核心、强调德智体美劳五育并进的全面综合教育,由此解决了中学教育的两个基本任务:基本知识与能力的教育和基本人格的养成。南开中学2013届毕业生、天津市高考理科第一名李栋在接受采访时说:“在南开学习不光是学课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从实践、从生活、从做事、从为人的角度上获得的一些可能相比于我们现在的年龄更加成熟的经历和体验。”南开中学始终强调不能死读书、读死书,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学校坚持实施课余义工制,要求每名学生每学期至少要完成50个小时的课外义工活动。南开中学对学生全方位的教育,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更重要的是,这样的陶冶必将伴随南开学子的一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