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耕职教园地 谱写华彩篇章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2-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工厂实训

    学生礼仪训练

    成都电子信息学校地处天府之国的空港繁华腹地,紧邻双流国际机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学校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人文丰富,第一批职业高中班于1983年开办。在三十年的发展变革后,于2012年更名为“成都电子信息学校”。

    学校占地200.91亩,总投资2亿元,总建筑面积8.1万平方米,教学设备总值4100万元。现有在籍学生4300余人,开设电子技术应用、机械加工技术、旅游服务与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会计、学前教育等7个专业,其中电子技术应用和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为市级重点专业。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学校抢抓发展机遇,短短几年时间,创建了一个品牌,书写了一段传奇:完成举校搬迁、获批成都市首批示范学校、省重点职业学校,并成功跨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的建设行列,为地方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推进素质教育 打造魅力德育

    集团引领驱动 焕发办学活力深化教学改革 创新课程体系校企深度融合 变革培养模式创建多元平台 助推教师成长

    学校坚持以“人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为根本,以“养成常规道德、习得职业道德、增强人文修养、培养健康人格”为德育目标,建立了“德育、心育、美育”相互支撑的德育新机制。

    以素养诵读为途径 用经典浸润心灵 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和终身发展,学校以高度的人文情怀,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以读本的人文精神,滋养学生的品格思想。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举办丰富多彩的诵读比赛、自编素养教育系列读本等,深入地贯彻教育的核心思想,使学生在爱的感召、理的启迪下,养成习惯,增长智慧,收获希望。

    以志愿者为载体 用爱心传递爱心   围绕素养教育主题,通过志愿者队伍建设和活动开展,培养学生“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学生通过走出校门,充当义务交通劝导员,节水、环保宣传员;开展手工制作培训;定期到敬老院开展服务和文艺表演;走进社区,提供免费维修家电服务;大型活动礼仪接待、开展汽车保养知识宣传等。通过志愿者服务,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营造了团结、关爱、平等、和谐的校园氛围,实现了具有健康身心、沟通能力、专业精神、奉献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以礼仪训练为抓手 用形象提升自信 內练修养,外塑形象。在人文素质培养基础上,开展专业礼仪训练和比赛;制定系统的中职生行为规范准则;狠抓各种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军事化管理,强化纪律意识;各项综合活动,提升学生能力;引入企业文化,培养职业素养。

    以“德育学分制”为手段 用评价提高素质 为了规范学生日常行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按照学校大德育框架要求,创新德育评价机制,建立了一套完善系统的“德育学分制”评价方案。学生在校前两年按规定完成德育学分,将各项评优选先与德育学分挂钩,顺利完成规定学分的学生才能参与顶岗实习,进行毕业推荐,形成自律与约束牵制,自制与强制结合的德育管理机制,更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

    德育机制和特色的创新,给学校带来了崭新的变化,学校风纪良好,校园温馨和谐,师生敬业拼搏。德育特色项目建设成果丰硕:志愿者组织健全,活动丰富,社会影响大。在本年度成都市文明风采大赛中,学生参赛作品、参赛种类,均居全市前列,获得市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学校获得成都市文明风采大赛优秀组织奖。

    集团引领驱动 焕发办学活力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引产入教、产教结合、工学交替”的办学模式,走集团化发展之路,特色鲜明。

    学校牵头成立的成都电子信息专业职教集团以电子专业为核心,集中集团的教育资源,对接成都及双流的光伏光电产业,加强与企业联系,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模式。近年来,集团利用优良的师资和优质设备,开展师生培训、教学研讨、课堂开放、经验交流等活动,加强了内部成员单位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集团成员学校中开展了“校企文化年”活动,以企业文化进校园为主,推进学校、专业、班级文化建设,深化了校企合作内涵,引领了成都市电子专业发展方向。

    集团成员共有37家,其中行业1家,科研单位2家,企业15家,学校19所,在籍学生7516人。分别与成都富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SMT生产厂,与深圳龙盛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组建钣金生产车间,与东莞横沥威佳电子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电子产品组装与维修车间。这三个合作项目,不仅在校企双方间建立起合作共赢的关系,也为学生提供了全真性实习的岗位,为专业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提供了条件,促进专业教师课程执行力的自我提升。

     深化教学改革 创新课程体系

    学校以“行动导向课程体系构建”为切入点,深化教学改革,建立由行业、企业、学校、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课程建设和教材开发动态机制。

    课程体系建设 成立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小组,深入行业企业、对口高职进行调研,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形成课程体系调研报告。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行业标准为依据,以岗位对接人才能力需求为出发点,立足中职学生的素质、能力,构建以“文化素质、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专业生产实践和职业素养”为模块的“学训一体”课程体系。

    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修订并完善了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完成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并制定教学计划;目前四大重点专业已完成了《SMT生产操作员实训》等15本校本教材和《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等7门精品课程。

    教学方法改革 依托校企合作的平台,成立教学方法改革小组,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将任务驱动教学法贯穿于主干课程教学的始终,将项目引领的教学方法运用在实训实作教学中,并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有效性,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评价体系改革 走访合作企业,对学生综合能力需求和毕业生情况进行调研,形成岗位能力分析报告,并在学校《学生评价模式改革实施方案》的指导下,形成专业学生综合考核方案。紧紧围绕“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职业素养、坚定的职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评价方、完善评价体系,建立了行业企业、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

     校企深度融合 变革培养模式

    学校努力实践“学校企业合一、教师师傅合一、学生员工合一、作业产品合一”的办学思想,形成了“定向订单+前校后厂+校企一体”的开放式办学新模式。学校校企合作主要有“共建校内生产基地、校办工厂、订单培养冠名班”等方式,形成了硬件共同建设、师资共同培养、学生共同评价、办学效益共享的局面,目前正探索技术共同开发,走在同类学校的前列。

    引厂入校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学校稳步推动校企深度合作,新增合作企业10个,校外实训基地9个。与成都四兴电子机械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校内工厂,电子专业与三家企业合作,引企入校,建立了SMT生产厂、钣金生产车间、电子产品组装与维修车间,采用“一带一”的现代学徒制形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真正实现“教师做中教,学生做中学”,校企双方建立起合作共赢的关系。

    与纬创资通(成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烙铁手实训室”,企业技术人员全程参与教学活动,参与课程设置、校本开发、考核评价等。“纬创班”学生毕业后进入该公司就业,并很快成为技术骨干,因表现突出、技术过硬,被评为“纬创之星”。

    校企一体 共建技术研发中心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与“成都富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成立的“教育科技研发中心”正在制定实施计划;机械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工作已经起步,并有2名教师参与企业产品研制与技术改良工作,一名教师参与发明的“全喂入式油菜脱粒机”获得国家专利。

    订单培养 完善机制建设 学校共订单培养冠名班6个:与北京航空专修学院合作开设“空乘服务班”,与吉利汽车成都分公司合作开办“汽车装配班”,与大陆希望集团合作开办“森兰变频机械班”和“森兰变频电子班”,与川开集团合作开办了“电器装配班”等,订单培养模式为学生就业搭建了广阔平台,成为学生就业的直通车。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完善了“三个机制”:建立了课程计划更新机制,每年度组织一次由行业专家、企业培训老师和学校专业教师参加的专业课程建设论证会,修订实施性教学方案和课程计划;完善课程开发动态机制,坚持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原则,使学生能掌握新技术、适应新岗位;建立教师赴企业实践机制,数十名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和技术培训,多名教师取得“烙铁手”A级等相关行业技能证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