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治课业负担重的“文化病”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5-01-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要想为学生减负,必须走向素质文化。素质文化以追求素质发展为主导性价值取向,并相应地表现为各种形式的文化。

    ■王小明

    当下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难以解决。在笔者看来,减负之所以步履维艰,是一种利益文化在作祟。

    利益文化追求一元,忽视多元。利益文化思维方式强调学生通过不懈的努力,考取优异成绩,能上重点学校的学生才能获得他们所追求的高层次利益。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导致考试题目难度加大,为了通过考试,学生将几乎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课业知识上,从而增加了课业负担。人们忽视了多元化的发展方式和途径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

    利益文化重视应试,轻视素质发展。在利益文化价值观的驱使下,大部分人认为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应付考试主要是为了获得稀缺的教育资源、体面的社会地位和良好的社会资格等利益,并获得入学资格和文凭,最终获得较高层次社会生存所需的利益。对利益的强烈追求,致使人们无暇顾及学生的素质发展,未能认识到素质发展对于解决课业负担问题的重要意义,由此导致课业负担之疾,积重难返。

    要想为学生减负,必须走向素质文化。素质文化以追求素质发展为主导性价值取向,并相应地表现为各种形式的文化。走向素质文化能够促使人们意识到人的发展是多元化的,每一个个体都能够实现自身的素质发展。走向素质文化能够促使人们意识到素质发展对人的重要意义。素质文化是以追求人的素质发展为内在核心价值的。人的发展不是仅仅应付枯燥乏味的功课和考试,而是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实现个体素质发展的最优化。

    从利益文化走向素质文化,并非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是在转变过程中,批判性的保留利益文化中那些有益的成分,如利益文化崇尚竞争,而适当的竞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为实现利益文化向素质文化的转变,减负应遵循以下策略:

    其一,加强宣传教育,实现思维方式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对教育行政部门、校长、教师和家长进行培训,促使他们更新观念,转变思维方式,掌握素质文化的核心,从而做到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上减负,为减负政策的顺利实施清除障碍。

    其二,学生评价从以学业考试为核心转向以素质发展评价为核心,促使学生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实现个体素质发展的最优化,最终实现减负。(作者单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