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养懒汉?

首页 > 美文 > 散文随笔/2019-01-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有两件事,让我颇有感慨。
    一是同事老王的妹妹,离婚了,自己也下岗了,带着一个上中学的女儿生活。因为娘儿俩都没有收入,她们享受着“低保”,加之年老体弱的父亲退休金的接济,日子倒也过得去。可是去年,女儿中学毕业了,年满18周岁,低保也被取消了。原来,根据本地的低保政策,只要是具有劳动能力的成年人(在读学生除外),就视为每月有450元的收入。这样,娘儿俩相加相当于每月收入900元,就不够享受低保条件。此政策谓之“虚拟”收入,旨在控制某些人不思进取、“吃”国家的低保政策,也就是要限制懒汉。这一“虚拟”不要紧,这娘儿俩彻底变成了“穷光蛋”。
     二是我在去年的《环球时报》读过一篇文章,说的是法国一超级懒汉利用社会保障政策,舒舒服服地活了三十年。具体细节记不得了。只记得这位聪明的懒汉,利用法国的失业政策、救助政策等,找一份工作干上一段时间就“下岗”,再过一段时间再找一份工作然后再“下岗”,如此反反复复。三十年间,这位老兄累计上了不到两年的班。工资照拿、失业金归照领、各种保险照上,而且享受困难救助政策,买车买房,日子过得贼拉地滋润。
    两则事例,反映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政策导向,也导致了两个弱势家庭截然不同的命运
    由此,我想起小时候听过一个懒汉儿子的故事:一个勤劳善良的妈妈含辛茹苦、无微不至地伺候儿子,结果儿子成了一个四体不勤的大懒汉。有一次,懒汉儿子出远门,妈妈烙了一张大饼套在儿子脖子上。后来,懒汉儿子竟饿死在路上。原来,懒儿子只吃了下巴前的大饼,连转一下大饼的力气都不愿付出。这则故事,印证的是民间的一句俗理儿——惯子如杀子。说明我们这个民族是崇尚勤劳、鄙视懒汉的。制定“虚拟”政策的官员们,也许正是基于我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这一思维定式。即使是弱势群体,也要保持中华民族的气节,人穷志不穷、穷则思变,决不能躺在国家的政策里吃闲饭。问题是,这种在低保线上加门槛儿的“虚拟”政策,等于是画了一张大饼给那些大批的需要保护的弱势群体。
     法律政策是社会价值取向和政府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法国政府并非不知道,过低的保障门槛、过于优厚的低保待遇,有可能培养一批的懒汉。但是,他们相信这种政策更有利于保护弱势群体,更有利于社会的公平与和谐。即使培养了一批懒汉,也是值得的。反观我们的“虚拟”政策,既不能限制得了懒汉的懒,还可能使那些并不懒但谋生能力弱的人享受不到政策的泽被。这些年,我走访的许多困难户都被这种“虚拟”政策,挡在了低保线外。这些最低层的人们可以说是度日如年、朝不保夕、命运不堪。当然,也确有一些浑浑噩噩的懒汉,单位发点儿救济金不是喝了就是赌了。但懒汉与贫穷没有直接关系,与社会主义优越性没有直接关系,同时也不是靠一味“虚拟”的良药就可以治好的。
     换句话说,即使低保政策客观上促成了一批懒汉,又有什么不好?从一定意义说,能够养得起懒汉说明我们的社会福利高度发达。像上面提到的那位法国超级懒汉,在法国是不会招白眼的,相反他还很可能成了法国高福利的形象代言人。诚然,我也相信,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不会推崇懒汉,也没有几个人以懒汉为荣。但在一个宽容的社会,应该是允许懒汉的存在,甚至是尊重懒汉的生存方式。社会的和谐首先是平民百姓的衣食无忧。何况,为了更多需要救助的弱势群体,我们为什么不能养懒汉?
上一篇:老药的磕碜事儿     下一篇:幸运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