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上屋场

首页 > 美文 > 散文随笔/2019-01-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经历了几十个小时的长途颠簸之后,我和同伴们终于来到了心中久久向往的圣地——上屋场。这可是开国领袖毛泽东的故居,这里是一代伟人留下最初足迹的地方。当我置身于上屋场,我仿佛听到了一百多年前那一声不同寻常的婴啼,似闪电划破长空,洞穿了一个多世纪,时至今日,仍恢宏嘹亮,不绝于耳。
    上屋场位于韶山冲中心,韶峰北麓,韶水南岸。听人说,韶山冲像是朵怒放的君子兰,毛泽东主席的故居便是兰花的花蕊了。听导游何小姐讲,逶迤的韶山山脉一支往东后再往北,绵延至上屋场,其降脉为象鼻山;另一支往西后再往北,至滴水洞盘桓曲折,忽然笔直往东,其状幻成一摆尾昂首小龙,其龙首当地人称为小韶山。正是这象鼻山、小韶山,给了这原本极平常的上屋场以灵气。何小姐说,细心的游客立于南岸塘堤之上,往西,便能看到灵气飞动的龙首——小韶山,而那自滴水洞方向隐隐而来的青青一线,便是龙身了。令人称神的是,小韶山下竟有一塘,名曰,“龙眼塘”,其状浑然一只龙眼。这当儿,再回首象鼻山,但见象身在数里之外隆起,象鼻则向西延伸,恰似一头巨象在贪婪地畅饮着韶河之水呢。
    在熙熙攘攘的游人步入上屋场之后,我则仔仔细细端详着她,反反复复打量着她。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所在?上屋场,这栋坐南朝北,呈凹字形的,左右对称的普通农舍;上屋场,这座无论外部造型,还是建筑所用材料都极普通的农舍;上屋场,这座与当年韶山老百姓居室完全一样的,被称之为“一担柴”式的普通农舍,蕴藏着多少神秘的过去,记载着多少极不平凡的历史?这里的每一帧照片,每一件家具……都有着怎样丰富的蕴藏?又有着怎样珍贵的印记?
    从故居正门进去,南墙有个神龛。据说,毛泽东主席在阔别故乡32年之后,于1959年6月26日重新踏进自己的家门时,曾对着神龛作了揖,说,这是他小时候初一、十五工作的地方。堂屋四扇门,左、右两边的门通往厨房和邻居家,前面连着退堂屋,是供人洗漱的地方。一线蓝天,几枝翠竹,内设锅灶、水桶。由此可入得厨房,房侧有一弧形土灶,1921年正月初八,毛泽东便是在这里教育众弟妹舍小家为大家,投身中国革命的。由厨房往东为横屋,是一家人吃饭谈论家事的所在。接着便是毛泽东双亲的卧室,东墙上挂有毛泽东双亲的相片,其母文氏,脸颊饱满,目光沉静,十分宽厚慈祥;其父毛顺生,戴绅士帽,蓄八字须,浓眉大眼,神情冷峻,显得坚毅刚强。导游小何告诉大家,毛主席1959年那次回故居曾在双亲像前站立了好久。毛主席说,相片是1919年春天,他母亲到长沙治病时在蔡和森家里照的。与父母卧室相邻的,是毛泽东少年时的住房,黑架子床,床边挂着一盏桐油灯,是少年毛泽东读史书,学知识,探求真理的所在。据说,少年时期的毛泽东就是一个志向远大的人,1910年秋,年仅17岁的毛泽东离开韶山外出求学时,就曾给他父亲抄录了一首言志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也就是在这间屋子的顶楼上,1925年6月,毛泽东曾秘密召开会议,建立了韶山第一个党支部。由毛泽东的卧室往里走,便可见一个长方形的天井,四周是走廊。天井东为敞开的放水车、犁之类农具的地方,东南角是个碓屋,摆有碓坑、木杵和一架筛米用的风车。据说,毛泽东家能成为一个殷实之家,跟家里舂过米有直接联系。天井南走廊边谷仓、牛栏并排,牛栏过去有一扇大门通后山,平日里,砍山柴,上山放牛之类,皆从此门进出。西南角有一小屋,为毛泽潭的卧室,天井西头是个猪栏。而毛泽民的卧室在整座房子的最后,靠山边,由此出去便可见竹木葱茏,有高大挺拔的楠竹,墨绿色的松树,粗壮的杂木等等,还可听溪水叮咚,无名小鸟的和鸣。
    从上屋场出来,我心头有说不出的凝重,是对一代伟人的景仰,是对伟人一家的崇敬,还是对心中圣地的眷恋……我无法用语言与文字来表达。眼前的毛泽东故居,林木郁郁葱葱,溪水潺潺有声,俨然是一座林人住所,全然置身于世事之外,是如此的超脱,如此的安谧。是啊,仅是伫立于门外,哪能了解里边所蕴藏的一切,是那样的博大,是那样的深邃,是那样的超凡,是那样的源远流长。即便是沿着导游所指的线路走过之后,谁又能说了解了多少呢?面对上屋场,我是那样浅薄,那样无知;面对上屋场,我是那样渺小,那样微不足道。上屋场,你给我的是庄严,是肃穆,你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宝藏,你是我心中的圣地。
上一篇:水车     下一篇:请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