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一木世中一尘

首页 > 美文 > 散文随笔/2019-01-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品读《庄子.山木》

无论什么样的人都是山中一木、世中一尘、寰宇中的尘之又尘,无论什么样的人都是自然的一份子,都要接受自然的安排。困顿也是人世一景。

通 晓死的至乐、通达人生的自在,这样的人应该不会遇到困顿吧?未必。试想人世间有顺逐也有困顿,人世间的变化也不会厚此薄彼的,为什么这样的人不会遇到困顿 呢?此其一;困顿也是外在变化的一个方面,如果没有遇到这种状况,这样的人生是否也不完整?此其二;既然认为自己应该随顺自然的变化,要通达人生,困顿也 是自然所赐,难道因为令自己的日子不好过就不随顺了吗?此其三。换个角度看,有可以避开困顿的人吗?困顿就是想找他麻烦也找不到,有这样的人吗?有。只是 不多见。

这样的人首先在心态上,是没有困顿这个概念的,什么是困顿?他不知道或者是不在意。困顿来了就来了,走了就走了,甚至不走最后的 结果是死亡也不会在意,死亡是外在游戏的结束,生命又回归于无极,去享受生命的至乐,有什么可怕的?如果困顿走了,那还有什么可在意的呢?这样的人可以接 受世上任何的外在变化,怎么会在意所谓的困顿呢?

其次,他们懂得世上的变化规律,生活需要有用他们就有用,生活需要无用他们就无用,生活需要什么他们就做什么,不执于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也不执于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所以困顿也就远离了他们。

当然这样的人很少,大多数人是一定会遇到困顿的,比如圣人孔子和通达的庄子都不能例外,他们也算是通晓世上的变化规律通晓大道的人。既然造物主定下的变化有困顿,谁又能远离呢?

鲁 国国君以为自己做得很好了,可是依然不能避免祸患,南宜僚说,他的国家就是他祸患的根源,南宜僚劝他“剖空身形舍弃皮毛,荡涤心智摈除欲念,进而逍遥于没 有人迹的原野”,然而鲁王有诸多做不到的理由。是啊,正是因为他在内心放不下祸患,行动上也跟不上外在环境的变化,他怎么能远离祸患呢?

北 宫奢三个月为卫灵公造好编钟,令人不可思议,他自己解释说靠的是守一随顺。内心只有这一件事,做的时候遇到什么样的人都随其自然随遇而安,不强调什么也不 反对什么,尽力就做成了。北宫奢之所以没有陷入困顿,就是因为他没有想方设法地避开,内心没有逃避遵守得是大道,行动上讲究的是随其自然,所以至少在此事 上他没有陷入困顿。

孔子强求传道,所以“两次在鲁国被驱逐,在宋国受到伐树的惊辱,在卫国被人铲除足迹,在商、周之地穷愁潦倒,在陈国和 蔡国间受到围困。遭逢这么多的灾祸,亲朋故交越发疏远了,弟子友人更加离散了”;庄子坚持自己的道而不附于权贵,所以受到贫穷的困顿。只要在世间无论坚守 什么都会招来困顿,孔子庄子就是最好的例子。既然如此,只要觉得自己应该坚守,困顿就困顿好了,内心对此不在意,不以此为重,思想任然是自由的,接受并随 顺,也没有什么不得了的。

阳朱到宋国去,住在旅店里。旅店主人有两个妾,其中一个漂亮,一个丑陋,可是长得丑陋的受到宠爱而长得漂亮的却 受到冷淡。阳朱问他的缘故,年青的店主回答:“那个长得漂亮的自以为漂亮,但是我却不觉得她漂亮;那个长得丑陋的自以为丑陋,但是我却不觉得他丑陋。”美 丽女人的困顿是其自招,改变自己就能改变困境,只在于自己是否愿意改变。改变也好,不改变也好,符合道才是关键,庄子不改变是因为道,鲁王之不改变是因为 欲。所以改变不改变也不是一定也不是必然。

上一篇:理想与现实     下一篇:朦胧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