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用耳朵阅读”

首页 > 美文 > 散文随笔/2019-01-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当过中学语文老师,记得当时教育孩子就要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入手,这也是上学时老师告知我的。教学实践中也是这样做的,我们的教育估计外国的教育一般也就是遵循这么四个字。“听”就是要听课,要求学生能够会听课,能听明白,这还不够,要能听出其中的重点,也就是心理学上讲的全息聆听,而这一点是不容易做到的。一般人是大耳朵聆听,也就是说,不管对方说什么都像录音机一样全盘录制下来了;还有就是小耳朵聆听,这就是把自己感兴趣的话,跟自己有关系的话听到了,而其他却都没有听到,而全息聆听则是通过自己的耳朵能够听到对方说话的重点和说话者背后的动机,俗话说:言为心声,语言是心灵的外在表现,但是因为时间、地点、听众的不同,一个人内心情感表达是有所保留或者是有所侧重的,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倾听,能通过外在的语言能够像X光一样窥探到说话人内心的真实意图,这是需要慢慢学习的。

     “读”一般认为是用眼睛来阅读,读什么?读书,说白了就是读文字,但是读书获取的信息量要跟“听”比起来可就慢得多了,但是读书的好处的不被说话人的语调和情感左右,是靠自己平心静气地去体会,所以尽管是大家共读一篇文章,感受却是不同的,共读一篇小说,其中的人物形象是不同的,这就是所以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林黛玉形象的原因。读书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展开自己想像的空间,读书的享受自是因人而异,感受会有所不同。在电脑发明之前,人类文明主要是靠纸质的书来传承的,这就是我们的记忆里关于读书的名言熟记于心的主要原因了。前天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中国之声》广播,余秋雨先生开头就说,书能给大地保存火种,能让我们摆脱平庸。汉朝的刘向也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宋代苏轼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句,说明我们对书的依赖。而今则不同了,网络成了大家生活中离不开的伴侣了,网路里有大量的信息供我们享用,诗歌散文、小说戏曲、新闻视频、图片地图、古今中外,只要你想要的几乎在网络上都能看到,所以人们现在对书的依赖慢慢减弱了,去年西方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报纸最后被网络冲击得关了门,但是这也是在读,只不过不再是读纸质的书了,而是在电脑显示器上进行阅读,看到的不是可以摸得到的纸和实实在在的文字和图片,而是一些光和影的显现,只要没有电,一切都找不到了,所以现在还是有很多人喜欢看书,而且可以带着随时随地的看,不用带电脑和电源。

       莫言的获奖,对我有很大的启发,莫言虽说喜欢看书,也有帮人家推十圈磨才可以看一页《封神演义》的艰难经历,也曾经看遍了周围几十个村子的书,但是就成为一个文学大家来说,总觉得还不够,因为古人们总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但是莫言跟一个台湾作家交谈时说,你在看书阅读的时候,我在用耳朵阅读,这话的意思是说,他虽然没有更多的书可以阅读,但是他可以从大人们的口中听一些故事和传说,这也对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很多的素材和联想,从人们的述说中也能够摸索到故事的来龙去脉以及故事情节,这些都是他创作的基础。

     实际上我们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的知识都是来自于别人的口头传授。不是有句流行的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人点悟。”读书就是吸收别人的思想,行路就是参加实践增长阅历,阅人就是知道人性、人生、通过交流获得别人长期获得的经验。人不像书那么容易读,内涵也丰富得多。最后就是要靠名人,一个旁观者,一个经验丰富而又有爱心的高人给予指点,事实上很多人距离成功就是一层窗户纸的事,点破了你就可以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捅不破你就会永远在原地打转转,所以名人或者说是高人点悟就会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文学就是人学,你读了再多的书,不能跟社会实践相联系,对人不了解,你写出来的东西,就没有市场,就没有读着,因为读书的还是这些活生生的人啊!

      在用眼睛阅读和用耳朵阅读之间还有一点区别的是,我们所阅读的书,是那些读书人写出来的,也就是比我们早的读书人写出来的,书中自然留有他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我们读人家的书,必然受到作者思想和格局的局限,如果我们听别人讲,或者靠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去挖掘,就会从生活中找到属于大众的宝贝,那可是原生态的好素材啊!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果我们不从生活中去寻找、采撷那些制作精美项链的一个个的散落在地上的“珍珠”,就不能写出感人的作品。因为经过了我们的加工创作,那就是高于生活的作品了,这些作品的原材料都来自于群众、来自于生活,人们会喜欢,人们会用心去品读,而不是无病呻吟,干巴巴的没有味道,人们会感到距离自己的生活太远而失去了阅读的兴趣和信心

       也见过读书很多的人,说起一些名著中的人物和情节,侃侃而谈,但就是写不出东西来,那一方面是体悟不够,只能传达而不能创作,再有就是一个勤奋爱好和爱心的问题了。生活中我们都是追求真善美的,但是我们身边经常会出现一些我们所唾弃的、不齿的恶行、恶人、恶事,这就需要我们用我们的手,把我们发现的真善美的东西变成一篇小说,或者是一篇言论,这就是我们的责任和爱心了,但是这需要我们在听、读、看、悟的同时,要把它变成文字,这就需要爱心作支撑了,要想经常写就需要勤奋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实际上创作是一件很清苦的事情,没有点爱心是很难坚持的。

      莫言把来自于民间的东西称之为“天籁,”虽说不是四面见线的那种,但是总能感动人,能把读者或听众带到那块实实在在的土地上去,能嗅到泥土的芳香,也能闻到混着泥土的青草味,那才是人们所需要的。现在我们都提倡绿色食品,吃无公害蔬菜,而那绿色就在田野,就在民间,就在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中间。生活是最大、最好、最经典的一部书,你读懂了你就是生活里的强者,就是高人,你写出的作品就会有市场,就会受到大家的欢迎和拥戴,所以我们还是把眼睛转向我们周围的人,转向我们生存的大地,转向我们丰富多彩的、鲜活的现实生活,那就是我们的乐趣、营养、底气。

上一篇:     下一篇:女性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