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长城寻古

首页 > 美文 > 散文随笔/2019-01-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话是每一个华夏儿女心中铿锵的战歌,那是血脉中传承的古老誓言。站在世界上唯一的“巨龙”上,犹如站在中华民族的脊梁上,大好河山、泱泱历史,都是眼前的画轴,一幅只有起笔,没有终尾的泼墨卷轴。

数年前,随着拥挤的人潮登上八达岭,在蜿蜒无尽的中华神迹中第一次低下骄傲青春头颅。尽管已经在电视上、电影中无数次地看过长城,远近高低不同角度、春夏秋冬不同时节,可以说是纵观全貌,虽然也有震撼,可还是在画壁之外。当真实地与之肌肤相亲,仅仅一偶,已然是身心俱悸、那是一条怎样的天路呀,跨越山巅,插入云海,远古的烽火虽化云烟,但雄浑的炎黄之音却凝成不朽龙脉—我们的长城。

只知道长城在北,却不知道南亦有长城,直到那一天,转山转水转年轮,不为朝圣, 只为再次与你相见。万古人间四月天,去仙居看油菜花,途中经临海,登南长城。

临海古长城,自晋代开创以来,已有1600余年,迭经唐、宋、元、明、清诸朝不断修筑增扩,其主体部分一直保存到今天。长6000余米,现存5000米,古城墙沿江修筑而上,依山就势,逶迤曲折,雄险壮观。尤其是北固山一段,建于危崖之巅,飞舞盘旋,敌台林立,雉堞连云,城楼高峙,与北京八达岭相较,可称双绝 ,称之为“江南八达岭”。

那天天气阴郁,欲雨得沉重。古长城正大门,伫立着一面高大的牌坊,上书:“雄镇东南”四个大字。面前是一个很大的广场,有老年腰鼓队正在表演,明黄的衣、火红的鼓,舞成一片焰,灼烧天地。背后是一条陡直的天梯,直上揽胜门。百余级石阶,登上后已是气喘吁吁,转身处一览胜景,东湖公园(宋朝时的私家花园)在身下裸呈娇躯,柳浪映波、亭台依石,十足的江南旖旎。此时恰好有一群学生登梯,一色的黄白校服,矫健的身影飞快地攀援而上,如孙悟空拔毛而变的一群化身,腾空而来。

揽胜门内有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塑像,史载他在临海八年,抗击倭寇九战九捷。期间,戚继光与知府谭纶整修临海古城墙,随后奉调蓟州,修建北京附近的明长城。因此,南北长城在规格、形制、构造上,共同点颇多,实为北国长城之“师范”和“蓝本”,遂称江南长城。

长城依着山体蜿蜒,有几尊巨炮依然拒在垛口,看着这太平盛世,将一颗心铸成千年寒铁。面前又是一堵陡直的云梯,198级台阶的好汉坡,将百炼钢化为染指柔,我们的脚不由自主地再次痛苦呻吟。坡上的一座高楼就是景色这方独好的顾景楼了。

终于到了南长城最险峻的咽喉之地--“百步峻”。两旁山体陡峭,古木参天,城墙掩映在青绿丛中,更增添了一分灵秀。不知不觉中到了东段的最高点白云楼。虽然没有腾云驾雾,可是依然有种欲驭风而去的狂念。

白云楼后,长城就开始下滑了。途中的城墙下建有一座城隍庙,貌似一座的道观,几塑“真人”像,数个“贾道士”,残喘着几缕仙人飞升后余留的气息。而庙宇旁边的那棵生长了1300多年的隋代古樟,巨大而残破的躯体依然绿意盎然,红色的符咒密密麻麻扎在树下,供奉着真实无比的自然之神,让人心意诚诚。

在江南长城的西北角,登上最高处,便是元末明初的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在北固山建国称王时建造的天坛。天圆地方,莲座几重?而今祭者已逝,神人何在?

从望天台沿城墙而下,浩浩荡荡的灵江倏忽闪现在身旁,浊黄的一川江水如大地的脐带,哺育了这两岸的千秋万代。据说每当夕阳西下时,霞光映射,灵江水气蒸腾如烟,所以这里也被称为烟霞阁。
  
过了烟霞阁,长城继续逶迤曲折西行,就是江南八达岭了,梅园也在此处,可惜冬风已杳,梅枝上绿叶葱郁,如寻常的树,毕竟已是春晓,凌寒的傲骨也兀自睡去了。

快到平地了,远远地看见下面围城的高墙,却寄生出一个脓包似的赘物来,半圆弧形的一圈高墙,原来这就是鼎鼎大名的瓮城,曾在影片中数次看到这一个铁桶,围猎般地屠杀士兵的生命,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所在。

临海古城墙,除了御敌的功能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是防洪的功能。防御灵江的潮讯,于是就被保留了千年,以至于后人还能看到曾经的古迹,并未随着时间湮灭,是生的寡欢。

上一篇:人淡如菊     下一篇:九峰梅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