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给了梦想多少时间

首页 > 美文 > 散文随笔/2019-01-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是现实束缚了自己

  还是梦想束缚了自己

  抑或是自己束缚了自己

  自己忘了自己

  有时候

  只能把梦想藏在心里

  2011平遥摄影节,一组名为《现实给了梦想多少时间》的照片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我们从小受梦想的蛊惑,以梦想之名,或为其披肝沥胆,或为其出人头地,但很少有人思索过“梦想”的价值究竟何在,更少有人思考过,当梦想照不进现实,我们该如何抚慰自己?

  上小学的时候,我们这代人最常写的作文除了《最难忘的一件事》就是《我的理想》,不止一次地写,那个时候估计还不兴做梦,所以我们一般都用“理想”这么温文端庄遥不可及的词来替代“梦想”这件虚无的事儿。

  我能想起一个细节,四年级的一次班会,我们又一次召开“我的理想”为主题的讨论会,班主任让每个人按座位依次站起来大声广而告之各自的理想。于是,一串串银铃般铿锵有力的声音飘起“科学家、老师、演员、科学家、工程师……”轮到我们班一位有腿疾的男生了,他站起来说“解放军”,全班哄堂大笑,班主任也笑了:“理想是远大的,可是,是不是不太现实呢?”这位男生开始哭,班主任安慰道“要不咱换一个吧,解放军的队伍里不会要你的,当然了,老师这样的年纪大了也不要,不如你就说科学家吧。”(那时候“科学家”这个行当真的很走俏,日后我也没有机会统计我的同学中成为科学家的概率有多少,可是那堂班会几乎每五个人就有一个想当科学家)为了配合这位受伤的男生,我们重新演绎了一遍各自的理想,这回,轮到他了,他擦干眼泪,被老师和同学的笑说服,不再当“解放军”,以同样骄傲的神情说道“科学家”,全班报以热烈的鼓掌。

  我之所以对这个细节记忆犹新,是我事后对这件事表示不可思议。腿疾就不能当解放军,这是一个常识,幼稚如当年的小学生都知道。可是我的那位同学,他忽略了自己的缺陷,他以赤子般的真挚抒发了自己的所愿,难道理想就不能是异想天开的事吗?于是他被嘲笑了。当然,当时的我裹挟在那堆笑声中是不可能有更高的觉悟的,对不起啊,同学。

  我不知道现在的课堂上,学生是否依然写《我的理想》,他们的理想是否比当年的我们更风姿绰约?当他们遭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境遇时,是否会如受重挫还是仅仅轻松地扮个鬼脸。

  我所经历的时代后来变得奢侈宽松,大家开始谈“梦想”,这种小清新式的转变让大伙一下子放松了,于是,你看到,越来越多普通的人,怀揣着他们平朴的梦在做各式各样的努力,于是你看到了各种选秀的疯狂扎堆,“梦想”被批量加工生产,畅销片刻,随即,滞销。

  而有更多的人,对生活咂吮的越透彻,他们的梦想变得比多年前更卑微,他们的人生舞台,兴许一辈子都没有观众。于是,你看到了那些脸,辉煌的布景也可以成全贫瘠的快乐,当一对农村青年在卢浮宫前定格自己的幸福,甚至不必理会双腿还浸在泥泞的秧田,photoshop——不仅仅是高科技软件,更成了很多人慰藉精神的工具。

  继续说我的那位同学,那次关于理想的小小插曲并未对他构成任何改变,甚至谈不上伤害,这是值得庆幸的,后来的很多年我们一直是同学,从小学到高中,他的腿疾并不影响正常的生活,甚至不影响他蜕变成英俊的青年,他后来读了某重点大学的生物系,现在某生物科技公司,以他的潜力,成为“科学家”兴许指日可待。当我提起当年的细节,他早已不记得,“解放军”也只是他嘴角轻微的一笑,这种笑里,没有自嘲,全是懂得。显然,在成长的岁月里,他早已谙熟如何理清梦想和现实。

  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是多少人疲惫生活的英雄梦想,不知有多少普通人有把渺茫的一生提炼成神的冲动

  现实,永远存在着梦想照不进来的死角;梦想,有时候就是为了被嘲讽而生、被毁灭而生。人在酝酿梦的时候更珍视自我的灵魂,也更能读懂命运的慈悲。因此,有的人始终能在地狱里过着天堂般的生活,有的人只能一辈子憧憬天堂。

 

上一篇:直到最后一秒     下一篇:进城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