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触摸文字的脊梁

首页 > 美文 > 散文随笔/2019-01-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人们常用脊梁二字来形容一个人的意志品格形象,如果把这个概念引用到文学领域中,按照“文如其人”的说法,文字也是应该有脊梁的。我以为,这个脊梁就是文字的品质与灵魂。
  这样解释文字或许有些牵强,可我觉得,文字是人心语的载体,大到一部作品小到一篇文章,尽管其内容形式不同风格韵味各异,但字里行间总会渗透着一个人喜怒哀乐爱憎得失的个性倾向。从这个意义上讲,蕴含在文字中人的鲜活个性,堆积起来就是文字的脊梁。

  上学时,我曾读过梁实秋先生的一些作品,不过那时乳臭未干,能读懂的也仅是只言片语。直到后来步入了社会,目睹在每一个时代变革弄潮中,中国文坛的风云变幻,我才明白,先生始终坚持的文学基于人性的理论,真的被那一幕幕文字荣辱兴衰的悲喜剧验证了。从此,在我的脑海里,文学与人性变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再看先生笔下的梅兰竹菊,不仅展示人“清华其外,澹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的高贵品质,更是升华出了人性的灵魂。

  当然,从文学角度上讲,文字的质量与风格固然是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但如果我们用心去丈量文字的内涵就会发现,一部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对人产生深远影响的作品,不仅取决于文字本身的质量和风格,更多的则是文字的内在魅力。巴金先生晚年留下的《随想录》,论文字也许远远达不到《激流三部曲》那样的辉煌,然而,正是那一篇篇坦露人生曾经的扭曲与痛楚的短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中国文人未泯的良知,触摸到了人格的坚实脊梁。

  由此看来,可以说文字的脊梁,就是一个人人性人格的脊梁。倘若这条底线失守,即使再美的文字,也是没有灵魂的苍白丽人。没有这个脊梁的支撑,作品就失去了鲜明的棱角,只能是一堆或一团什么的东西。这使我想起今年文艺界那场“中华脊梁”优秀人物的评选,名家大腕各个跃跃欲试,虽说最后终以流产而告终,但足以证明了这脊梁二字的分量。

  我想,如果在现代中国文坛实实在在搞一次这样的评选,结果会是咋样呢?我认为,历史,会为那些为坚守个性操守,宁愿牺牲自己、宁可寂寞消沉的殉道者,投上庄严的一票。至于某些趋炎附势的时代宠儿,尽管官职高资格老文笔也曾辉煌,但由于“颈椎”出了毛病终将被历史所唾弃。

  实实在在讲,我不是文字门里出身,论读,只是凭着感觉去触摸文字的脊梁,至于摸的准不准,权且算是外行看热闹。论写,有写的就言在此意在此,权且是“丑媳妇不怕见公婆”,没写的也不逢场作戏无病呻吟,也算是轻松快乐

  其实,作为文字的业余冲浪者,能淡看文字中的海市蜃楼莺歌燕舞,用心去寻求灵魂深处的共鸣,不去刻意温馨制造浪漫,而在文字中释放真实的喜怒哀乐,这就足够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得更接近于人本,才能尽享文字带来的快乐。
 

上一篇:命运     下一篇:还个性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