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开幕式采用地球同步卫星直播。下列关于地球同步卫星的

“物体惯性”与“外力作用”的辨证关系
物体的惯性和外力作用这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形成了宏观物体的形形色色的各种复杂的运动。如果没有外力,物体也就没有复杂多样的运动形式;如果没有惯性,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不需要力的作用。只有当我们理解了惯性与外力作用的辨证关系,就不难解释惯性现象。例如“锤子松了,把锤把的一端在物体上撞几下,锤头就能紧套在锤柄上”这是因为锤与柄原来都向下运动,柄撞在物体上受到阻力作用,改变了它的运动状态,就停止了运动,锤头没受阻力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继续向下运动,这样锤头就紧套在锤柄上了。

“惯性”与“速度”的区别
惯性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快慢无关。“汽车行驶越快,其惯性越大”是不正确的。运动快的汽车难刹车是因阻力大小有限,如果增大阻力,它也会很快停下来。

惯性易错点:
常说“某物体受到惯性(力)的作用”或“由于惯性的作用”,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应该说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或由于惯性)。科学家也曾经把惯性作为假想力而存在。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它是否运动,是否受力无关,它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或静止)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惯性。所有物体都具有惯性。

质量与惯性的关系:
惯性的定性定义为物体抵抗动量改变的性质。将这定义加以定量延伸为物体抵抗动量改变的度量,就可以用来做数学计算。这度量称为惯性质量,简称为质量。所以,质量表示物质的数量,同时,质量也是物体惯性的度量。
动量方程表达物体的动量 p 与质量 m 、速度 v 之间的关系:
p = mv 。
但是,牛顿第二定律方程也可以表达物体的作用力 F 与质量(惯性质量) m 、加速度 a 之间的关系:
F = ma 。
按照这方程,给定作用力,则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由动量方程与牛顿方程给出的质量相同。因为,假若质量与时间、速度无关,则牛顿方程可以从动量方程推导出来。
这样,质量是物体惯性的度量,即物体抵抗被加速的度量。物体惯性这词语的含意,已从原本含意──维持动量的倾向,改变为物体抵抗动量改变的度量。

生活中的惯性举例:
1、汽车运动时一下子停不下来;
2 、一辆奔驰的公交车上坐满了乘客,其中几位是“站客”.由于有人横穿马路,司机紧急刹车,一位小伙子猛地向前倒去,碰上了前面的一位女士.女士一脸不高兴,白了男青年一眼说:“瞧你那德性.”男青年红了脸忙赔不是:“对不起,不是德性是惯性”!一句话竟把女士和其他乘客给逗乐了.
3、有一天,这位物理学家怀里抱着一条小狗来到皇家学会.他请围观的同伴取来一个装满了水的脸盆,并将那条小狗浸在了脸盆中.
4、坐公交车没坐站着.突然刹车了,整个身子往前倾.
5、打水漂。
6、风扇,你把它关掉了,它的扇还继续转。
7、走路被石头绊到了,身体向前倾。
8、踩到西瓜皮,身体向后倾。

考点名称: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运动与静止的定义: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这说明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在肯定运动绝对性的同时,辩证唯物主义并不否认物质也有某种静止的状态和稳定的形式。但是,这种静止和稳定并不是绝对静止和绝对稳定,静止和稳定总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事物处于相对平衡和稳定时的状态。当事物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物而言不具备某种运动形式,或者相对于质变而言尚处于不显著的量变阶段时,事物就呈现出相对的静止状态。

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的统一:
没有绝对的运动就无所谓相对的静止。 另一方面, 没有相对的静止就不可能确定究竟什么东西在运动以及它以什么形式运动,因此也不可能有绝对的运动。这种关系也表现在运动的非间断性和间断性的对立统一上。即使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也是非间断性和间断性的对立统一。运动着的物体所经过的路程是非间断的,这在数学上表现为连续曲线上没有“相邻”的两点,任意两点之间都存在着无数多的点,然而路程上的每一个点又是间断的,即是某一个点而不是另一个点。复杂的运动也是这样,运动在任何时刻都不会停息,这是它的非间断性;然而永不停息的运动又只能存在于具体的各个特殊的运动形式之中,这又是它的间断性。运动的非间断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运动的间断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只有非间断性而无间断性,或者只有间断性而无非间断性,都不可能有现实的运动。

静止的两种情况
①一切事物虽然每时每刻都在运动,但是某一具体事物在某种场合下可以不具有某种特定的运动形式。就其不具有这种特定的运动形式这一点而言,它是静止的。例如地面上的建筑物就其对地面没有作机械运动这一点而言是静止的。但是这种静止仅仅是从一定的“参考系”看来才是如此,从别的“参考系”看来又是运动的,如建筑物随地面一起围绕着太阳运转,又随太阳系一起在银河系中运转,等等。
②一切事物虽然每时每刻都在运动,但是并非在任何时候都发生质变。当事物还没有发生质变时,这个事物还是它自己,在这个意义上它是静止的。例如当原子核内质子数没有改变时,它仍然是一定的化学元素的原子而不是别种化学元素的原子;当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还存在时,它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而不是别的社会。但是在原子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它们的内部仍然在运动,并且归根结柢要引起它们的质变。因此,静止都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只是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而运动本身则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判断物体运动的方法判断:
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怎样运动,要看它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在改变和怎样改变。其具体步骤是:①选定一个参照物;②观察比较物体与参照物之间位置有无变化以及怎样变化;③作出判断结论,若发生了位置变化的,则说明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在运动;若没有位置变化的,则说明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足静止的。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运动状态一般是不同的,

例1位于市中心的商业大楼建有观光电梯,乘客在随电梯竖直上升的过程中,可透过玻璃欣赏到楼外美丽的城市景色。分析这一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B.以电悌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电梯是静止的 D.以乘客为参照物,地面是静止的

解析: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所以A 错;以电梯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所以B对;以地面为参照物,电梯是运动的,所以C错;以乘客为参照物,地面是运动的,所以D错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