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这样和大学生谈心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2-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榜样是鲜活的价值观,是有形的正能量。

    2017年五四前夕,在中国政法大学“不忘初心跟党走”主题团日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把自己的“偶像”介绍给了青年们。

    1966年,还在上初中的习近平,读到了穆青等同志采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件事一直影响着我。直到我从政,直到我担任县委书记,后来担任总书记,焦裕禄精神一直是一盏明灯。学习焦裕禄精神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

    “焦裕禄同志的事迹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跟党走,他一生都在为党分忧、为党添彩。”习近平总书记说,不忘这个初心,是我国广大青年的政治选择,也是我国广大青年的人生航向。

    在同中国政法大学师生和首都法学专家、法治工作者代表、高校负责同志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要正确对待一时的成败得失,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使顺境逆境都成为人生的财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广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

    一年之后的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又委托工作人员向1502班团员青年致以节日的问候,对同学们立志“不忘初心,用一生来践行跟党走的理想追求”予以充分肯定,勉励他们坚定信仰、砥砺品德,珍惜时光、勤奋学习,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法治中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

    2019年1月17日,在天津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开大学。在校史展览馆,总书记放慢了脚步,驻足在一幅幅照片、一份份史料前,端详着、思考着。

    “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树什么人?这很重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习近平总书记询问身旁的教师,思想政治课怎么上?学生们感兴趣吗?“要讲得鲜活一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今年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有委员在发言中建议,向广大青年学子讲好抗疫这堂“大思政课”,将抗疫的鲜活案例融入教材。

    习近平总书记颔首赞许:“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这次总的背景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突如其来的疫情加剧了这两个方面给人们的影响。”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推动我国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交出了一份令世界瞩目的答卷。

    “这不仅是一时之运,还有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现在这一代年轻人,也在变化之中,他们的心态、思想也在改变。”习近平总书记感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今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要锤炼品德,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加强道德修养,明辨是非曲直,增强自我定力,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

    成大才——

    要勇于创新,深刻理解把握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敢为人先、敢于突破,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

    位于长沙岳麓山脚下、湖南大学校园内的岳麓书院,创建于北宋年间,清幽而肃穆,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镌刻在书院门口的八个大字闻名四海,昭示着这片土地上人才辈出、文脉绵延。

    2020年9月17日下午,细雨绵绵,正在湖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

    书院里,习近平总书记同正在开展思政课现场教学的师生们亲切交流。总书记强调,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道理,深刻领悟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

    走出书院,面对热情洋溢的青年学子,总书记饱含深情地说:“新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明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们即将开启‘第二个百年’新征程。同学们一定要不负时代重托,不负青春韶华,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

    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励青年练就过硬本领。总书记说:“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峁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现在条件这么好,大家更要把学习、把自身的本领搞好。”

    2014年12月20日下午,习近平主席来到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考察,在郑裕彤住宿式书院参与了学生举办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主题沙龙。

    在听取了学生们的发言后,习近平主席就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谈了自己的看法。习近平主席表示,自己在青少年时代也非常喜欢阅读中华文化典籍,坚持一点一滴学。直到现在,一有空就会拿起一本翻一翻,每次都觉得开卷有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同一座宝藏,一旦探秘其中,就会终生受用。

    习近平主席指出:“同学们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期,不仅要有求学求知的热情,而且要有心系国家、心系特区的担当,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为将来走上社会,投身特区和国家建设做好思想品德、学识修养、能力才干等多方面的储备。”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学问的根基好比弓弩,才能好比箭头。要想让才能很好发挥作用,离不开厚实的见识来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知识是每个人成才的基石,在学习阶段一定要把基石打深、打牢。学习就必须求真学问,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不能满足于碎片化的信息、快餐化的知识。要通过学习知识,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

    2019年7月1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大学考察。在图书馆,总书记听取学校建设发展、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思想政治建设等工作情况介绍,察看蒙古语言文学历史成果图书展示。

    正值暑假,图书馆阅览室还有不少学生在学习。看到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来,大家顿时沸腾起来,聚拢到总书记身边。总书记亲切地同他们打招呼,询问学习生活情况。总书记指出,少年强则中国强。未来的竞争是年青人的竞争,今天的年青人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骨干和栋梁。同学们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学好知识,打好基础,增长才干,将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要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