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立德树人的“北理工模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2-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从人才高地到大国重器——

    三篇“论文”铿锵铸就“为谁培养人”的复兴大业

    云南,祖国西南边陲。两台雷达正在监测从缅甸方向飞来的草地贪夜蛾。

    这是北理工雷达技术研究所龙腾院士团队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研制的Ku波段高分辨全极化昆虫探测雷达,它能在数千米之外测出单只昆虫的体长、体重、飞行角度和振翅幅度,为农业害虫防控提供支撑,把好空中国门。

    “全世界的雷达都做不了这个,想法实在太新,新得让人心里犯嘀咕,我们抓了一年虫子,在微波暗室验证了原理可行,又去野外试验一年,验证了脱离实验室环境也行。”谈起探虫雷达,团队师生都格外兴奋,“我们就是要把科技成果应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在北理工采访期间,记者看到了一篇把立德树人扎根在课堂内外的“明理论文”,读到了一篇把思政工作落实到科研一线的“精工论文”,感受到了一篇把时代答卷书写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的“红色论文”。这些论文没有“影响因子”,但却实实在在地回答了“为谁培养人”这一深刻问题,认认真真地践行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一重要嘱托。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人才赖之以盛。

    “学术往往存在于论文中,但我们想要让学术成果实现产业应用,真正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荣获总冠军的北理工“90后”博士生倪俊激昂澎湃。

    倪俊的成功绝不是偶然,而是北理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国家队”作用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必然结果。以全国最有影响力的两项大学生科创竞赛为例,5年来,北理工学子累计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22金22银,更是唯一“独捧两冠”的高校;累计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11金6银,2020年总分排名全国第二。“中云智车”“枭龙科技”等学生团队更是实现了从创新到创业的落地转化,打破国外垄断,引领行业发展。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民生赖之以兴。

    零下38摄氏度,比冰箱冷冻室的温度还要低20度。在内蒙古牙克石冰湖上,北理工机械与车辆学院团队研发的多辆国产新能源车辆在“冻了”三天三夜后,成功启动,顺利完成了冰上行驶的全面测试。团队成员、北理工博士生易江回忆说,最初测试数据是用数据线从测试车辆上导入到笔记本电脑上显示的,由于温度太低,笔记本频频关机,最后只得在上面贴满了“暖宝宝”,才顺利把测试完成。

    “北京冬奥会相关区域要实现新能源汽车全覆盖,这对纯电动汽车的整体性能提出了历史性挑战。”在团队负责人、北理工孙逢春院士看来,中国作为人口众多、能源有限的发展中国家,纯电动客车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汽车,不仅将有效服务“绿色冬奥”,更将彻底解决东北、西北或高寒地带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问题,让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不再有禁区。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国家赖之以强。

    近日,北理工“十三五”科技成就展开幕。从铸就“中国动力”的研制特种车辆发动机,到创造“北理精度”的新体制雷达,从突破“北理智造”的先进制造技术,到注入“红色基因”的新型高效阻燃技术,一项项大国重器引人驻足。

    国家的需要就是奋斗方向。5年来,北理工师生将个人的科研理想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瞄准“卡脖子”难题攻坚克难,牵头项目获21项国家奖,连续3年一等奖“不断线”,同时在理工文交叉融合、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新成就和新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作为一所从诞生之日起就根植红色基因的高校,北京理工大学将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张军说。

 要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