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校院合作新模式 育卓越农林新人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2-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创新学院人才培养体系框架图 运行管理与保障机制框架图 “融合化”学科专业体系框架图

    吉林农业大学作为吉林省仅有的一所省属重点农业大学,与省农业科学院签署“新农科”建设合作框架协议,聚焦新农科、聚焦黑土地、聚焦新发展,以新农科建设为契机,开展协同育人,携手打造校院深度合作共同体,努力构建 “三融三通”一体化协同育人“吉林模式”。

    新农科“三融三通”一体化协同育人模式内涵

    “三融”:一是科教融合,即吉林农业大学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协同构建高校发展新模式,构建“农科教融合”新型合作关系;二是产教融合,即双方协同共建产教融合型育人平台;三是中外融合,即双方协同共建“一带一路”农业科教合作中心、国际农业技术转移中心、现代先进农业技术创新中心,持续开放融通,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能力。

    “三通”:一是身份互通,允许并承认双方单位协同育人身份;二是成果互通,双方协同育人所获得的项目、获奖成果、论文、专利、专著等科研成果,在双方职称评聘或学校学科评估、专业认证时给予互通互认;三是经费互通,即允许双方针对人才培养、科研支出等方面财务政策互通,在深度合作领域内规范化合理取酬。

    一体化育人:推进政府部门、用户(市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育人要素和创新资源的共享、互动,研究与应用的紧密结合,实现多部门、多维度一体化育人,实现优质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行业特色转化为专业特色,将协同共建成果落实到推动产业发展中,辐射到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上。

    新农科“三融三通”一体化协同育人模式建设原则

    一是坚持育人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强农兴农重要使命,以学生为中心,强化理性、独立、健全人格、协作能力等素养教育,尊重学生多元需求。重塑农业教育,撬动农林高校质量革命,形成独具特色的创新型农科人才培养新范式,引领新时代地方涉农高等教育发展。

    二是坚持吉林特色。立足中国,扎根吉林。以国家粮食主产区和黑土地保护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以“三融三通”一体化协同育人“吉林模式”为牵引,构建农科教合作育人基地,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探索未来农业领域领军人才培养路径。

    三是坚持融合创新。打破学科边界,破除专业壁垒,推进农工、农理、农医、农文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深化校所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中外融合,推动校所、校企、校地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与共享,促进政府部门与市场、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现协同创新、政产学研用一体化育人。 

    四是坚持开放共享。围绕国家和区域对外开放战略,更加开放、包容地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多样化探索。面向国内国际整合资源、促进共享,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形成农林教育开放育人和科技创新的新格局。

    新农科“三融三通”一体化协同育人模式构建  

    学校在多年来校企政协同育人基础上,探索实施“一省一校一所”协同育人机制。紧跟新农科建设“三部曲”,将“安吉共识”的理念和“北大仓行动”的举措具体落实,全面统筹谋划,推进新农科建设。2020年1月,学校李玉院士联合吉林省共5位涉农院士报上级主管部门联名信——关于加快推进吉林省新农科建设,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建议;同月,“新农科建设”列入2020年吉林省政府工作报告;6月,吉林省政府部门出台《关于加强新农科建设的意见》;12月,学校与省农业科学院签署“新农科”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共同组建以校长、院长任组长的新农科建设工作组,建立半年一次定期会商机制,共建教育平台、科创载体、对外合作载体。

    学校基于国家要求、学校职能、协同育人要求,提出“育人为本、融合创新、开放共享”的协同育人理念,构建“三融三通”一体化协同育人模式,具体包括创建“实体化”育人特区,构建“融合化”学科专业体系,打造“多元化”师资队伍,构建“精准化”协同育人机制等。

    1.构建“实体化”育人特区

    学校积极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共建成立校院共有的实体教学机构——吉林省新农科长白山创新学院,学院是省级科教协同发展建设平台,实行省新农科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以行知合一、自由探求、扎根大地、开放交融为育人理念,以学院为载体构建全人教育体系,协同共建校院深度融合、高水平协同、高度共享的育人特区。

    确定“三类型”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以卓越农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引领,以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主体,以实用技能创新人才培养为辅助的人才培养目标。

    共建“四维度”书院制管理模式:构建以“长白山书院”为载体,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第二课堂、文化育人的生活社区、师生共享的公共空间和学生自我管理的教育平台4个维度,建立书院制管理模式。

    构建“书院+”成长路径及“直通车”培养模式:本科阶段采取“书院+”成长路径,学生可根据个性化需求选择“书院+国际课程”“书院+院所研学”“书院+企业实践”3种模式。研究生阶段采取“4+X”本硕博连读和“2+X”硕博连读的“硕博直通车”模式。

    层级递进、互动相融的通专结合人才培养体系:强化素养教育、学科基础、自主发展,将耕读文明和耕读教育融入通识教育,构建通用维度的“吉农6+N”通识教育体系、大类范畴的学科基础体系以及融合创新的专业教育体系。

    学校依托博士硕士授权学科专业,每年选拔240名学生进入本科人才培养创新班,省农业科学院建立省级博士研究生工作站,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学校按照吉林省《省属高校农科生“订单式”培养计划实施办法》,与省内脱贫摘帽贫困县和艰苦边远地区实行定向、精准化培养,在智慧农业、菌物科学与工程等11个专业实施“订单式”农科生培养320人。通过“专业教育+岗位实践”双线融合培养,采取“实体班级+虚拟班级”双重交叉管理模式,致力为基层培养有本领、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农林人才。

    2.构建“融合化”学科专业体系

    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打破学科边界,破除专业壁垒,推进农医工文理深度融合。

    坚持融合发展,打造药用动植物资源、农业生物科学、农林产业经济等学科;坚持多元发展,打造食品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兽医学等学科;坚持协同发展,打造农业资源与环境、作物学、菌物学等具有区域优势和特色的学科。

    把握现代农业发展智能化趋势,办好智慧农业和农业智能装备工程等新兴专业;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生态化要求,建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绿色专业;立足提升农业发展特色化水平,新办菌物科学与工程、农药化肥等新农科专业。瞄准农理医工文融合化发展方向,打造复合型专业;围绕推动农业品牌化发展趋势,打造新农科建设特色品牌。

    学校协同建设学科专业新集群,实施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打造以10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13个省级特色高水平学科为引领的农林类高峰学科群,新办智慧农业、菌物科学与工程、农业智能装备工程等10个新农科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国家一流本科课程7门、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教育部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4项。

    3.打造“多元化”师资队伍

    依托国家和省部级人才、优秀教学团队等,选聘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高级职称研究创新型博硕导师88名,打造“多元化”协同育人师资队伍。

    打造研究创新型师资团队。依托国家人才,打造以国家级别教学名师李玉院士、大豆杂交种“之父”孙寰为代表的高端师资团队。

    打造应用技能型师资团队。联合涉农企业家、高级工程师担任“产业教授”的应用技能型实践教师队伍。

    打造国际联合型师资团队。依托国家留学基金部门、国家和省外专部门高端引智项目,引进国际知名专家,打造以著名专家领衔的国际联合型教师团队。

    4.构建“精准化”协同育人机制

    为促进双方资源互补,提高协同育人效果,构建贯穿协同育人全过程、推动各要素主体协调运行的“精准化”运行管理与保障机制。

    跨界联合机制:依托学校和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汇聚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资源优势,积极打造吉林省长白山科研协同创新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及现代农业创新平台。

    自主创新机制:依托实践平台,建立以大学生科技创新社团为依托、以专职导师为保障、以校内外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为载体的学生自主创新机制。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