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电子白板,唤醒五彩课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2-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丁零……”下课铃声响起,但五年级(4)班教室里的讨论热情丝毫未减,“徐老师,这节课《刷子李》的讨论,我还想说自己的观点,在网络学习空间里面继续讨论吧!”“耶……”全班一阵欢呼声响起。像这样,孩子主动学习的场景在我们学校是一种常态。

    小小的改变,大大的触动

    2008年,电子白板的互动课堂走进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课堂上教师尽心尽力地讲授,孩子们睁大眼睛,屏息凝视,一副认真倾听的样子。但是,教师提的问题,只有少数孩子表达想法,教师只能问:“他说得对吗?”“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吗?”,孩子们齐答“是”,于是教师欣慰的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却不知有的孩子的思维早就飞到了窗外,飞到了自己的童话世界里。

    转眼来到2013年,平板电脑进入课堂,从小环节着手,教师尽量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问题的思考和展示。结果,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大增,原来爱走神的学生也变得专注。

    学校三年级语文《分桃子》一课,通过平板电脑动态记录了学生分桃子的过程,结合记录,学生们积极与老师、同学们分享自己思考的过程,课堂氛围活跃,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角”,主动参与讨论。这小小的改变,给学校老师们很大的触动,课堂上教师讲什么并不重要,学生们在想什么更重要。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才有兴趣,课堂才有活力。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探究、交流的机会,我们改变教学流程,前置性学习+课堂学习+课后延伸拓展,让学生人人参与、同时参与、记录过程,及时反馈,动态管控成为可能。

    学生的起点在哪里,教学就从哪里开始

    如何保证前置性学习的效果呢?网络学习空间有了用武之地。前置性学习阶段,教师通过网络学习空间发布导学问题或微课,引导学生收集、筛选资源,开展自主学习,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初步感知、自主建立已有知识经验和新问题之间的联系,独立思考形成初步认知。通过前测进行主观问题的收集和客观数据的统计,经过教师的分析,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起点和学生关注的问题,确定课堂将探究的核心问题,形成“学习任务单”,真正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比如,以前的语文课生字学习,需要任课教师一遍一遍地重复,强化记忆,现在教师根据课前自学测评数据,针对学生认识困难的生字,重点设计趣味性活动帮助其学习,课堂活泼、针对性更强,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生字,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现在,学校的数学课、自然课、美术课等多门学科中都开展课前自学,通过客观数据的分析,为教师二次精准备课提供可靠依据,改变了原来凭借主观臆测和经验判断进行备课的方式,实现学生的起点在哪里,教学就从哪里开始。

    课堂教学进程改造,构建智慧学习场域

    经过几年的探索,泡小西区的教师们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打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壁垒,重构教学流程。“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正方形可以转化成圆形吗?”在六年级《圆的面积》的课堂上,任课教师在学生课前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根据观点自由组合、自主选择实物或者利用平板电脑现场模拟变形组合,每一组学生都非常投入,或在平板电脑上利用切割拼接图形,或利用圆形纸片折叠剪拼,或在纸上画示意图,讨论思路和方法,动手实践操作,记录探究的过程……

    将课堂作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思维碰撞的磁场,鼓励学生带着思考、带着任务开展探究活动,突出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学生之间根据自学知识掌握情况配组,分析问题、讨论展示、自由辩论,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正是这样的课堂教学进程的重构,实现了构建智慧学习场域。

    从语文、数学、英语主干学科到全学科,从一个班级到一个年级再到全校89个班级,从3位教师到246位教师,从50名学生到4200余名学生,学校沿着“智慧学习流程探索”的路径逐步实现了全学科、全员、全覆盖常态化、持续化和规模化推动课堂改革,让学习在每一个课堂真实发生。

    在这里,学习源于孩子们的问题和思考,每当我们看到课堂上孩子们质疑的目光、紧锁的眉头、顿悟的喜悦、由衷的赞赏、探究的兴奋、没有游离的眼神……作为教师,一种成就感和幸福感油然而生。

    (作者系成都市青羊区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