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基固本 立德树人写新篇 守正创新 凝心聚力开新局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2-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习近平11月24日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时强调

党组织为学校发展注入“原动力”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

    日前,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与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合作,拟将三年来该区的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经验全面提炼加以推广。

    2018年,拱墅区全面开展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试点工作。该区下发了专门的实施意见,确立党组织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明确学校党组织为决策机构,校务委员会(行政班子会)为执行机构,制定了议事规则3张清单、1套流程图。规定凡是涉及学校发展的重大事项,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经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委员会审议决策后,校务委员会执行。

    拱墅区同步规范和完善学校党组织设置,根据紧密型或松散型治理模式,构建起“教育局党委—校党委(校党总支、校党支部)—党支部”三级联动组织体系。有序推进书记校长任职体系改革,学校党组织书记和校长“双向进入、交叉任职”。

    为了优化学校党政班子,拱墅区打造了“书记领雁工作室”,充分发挥系统内党建工作经验丰富的优秀党组织书记示范引领作用,每批次带6—8名左右党组织书记,以点带面提升党组织书记队伍的整体素养。

    在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拱墅区的党建工作驶入快车道。校领导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得到提升,在抗疫、“双减”工作中党员干部勇挑重担,冲锋在前。

    浙江省嘉善县实验小学:

    走入田家英和合调查展室、大云拖鞋浜、缪家专题展厅……这个学期,浙江省嘉善县实验小学学生一路携着红色基因,品读百年党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学校发展指明了方向。”该校党总支书记董明华看到了改革带来的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学校的决策更加规范、科学。现在学校的“三重一大”事务,均由学校党总支进行审议,并由校务会负责实施。学校专门成立了“校务监督委员会”,其中有学校工会主席、家长代表、教师代表,教育局也选派干部加入委员会。委员会全程参与学校的“三重一大”事务,听取党组织的阶段性工作介绍,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个变化是,学校的党建工作更加有力。该校树立“一切工作到支部”“一切规范到党员”的鲜明导向,将党支部建到校区,党小组建到年级组,党员进办公室,党干部进学校重要岗位,党员进家委会,各岗位由原来占比68%扩展到目前的100%全覆盖。

    第三个变化是,学生的思政教育更加入脑入心。学校架构了“红色德育”体系。“学生手中接过的是红色火炬,传递的是信念理想。”董明华说。

    (本报记者 蒋亦丰 采访整理)

总书记原声

    要突出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习近平12月17日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时强调

着力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北京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军: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高校做好科技创新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北理工坚持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充分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攻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着力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把学科优势、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培养一大批“胸怀壮志、明德精工、创新包容、时代担当”的领军领导人才。

    (本报记者 高众 采访整理)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王维: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让江南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一流学科更坚定了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自信和底气。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科高质量发展。江南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央党建工作部署。生物工程学院以“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为依托,深入推进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落实“五个到位”任务要求,发挥组织政治功能,强化组织力实施,“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票否决制”强化政治把关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对标争先”推进基层组织建设,保障一流学科建设始终沿着主导方向推进。

    以厚植“发酵精神”沃土涵养一流人才。按照“学科—责任教授—团队”的运行架构,秉承“一流学科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的理念,厚植以“善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发酵精神为特色的学科文化,形成高水平学科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涵养“精气神”、做好“传帮带”、激发“新动能”,以文化人,以本为本,“定制”培养行业复合型高水平人才,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将学科建设新势能转化为服务社会发展新动能。立足于工程生物学的学科发展新趋势,结合轻工生物技术的学科特色,加以轻工绿色制造与智能控制技术的支撑和融合,着力提升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的能力,推进科研创新体系建设,提高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能力,逐步构建轻工发展的生态路线,努力建成轻工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高地。在承担国家战略重大、重点项目过程中,打破技术垄断,深化校企合作,发挥智囊作用,产出一批原创性、前沿性、引领性的高水平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轻工智慧与原创动力。

    (本报记者 高毅哲 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