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高等教育十大关键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1-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实现高等教育本位回归

    别敦荣:多样化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主要特征,高等教育评价方式应当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为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新一轮审核评估,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提供“两类四种”方案,实施科学分类,为属性异质高校减负,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本位回归,让各层次、各类型高校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各安其位,纵深推动社会经济稳固发展。

7、学位点增列

    事件回顾:2021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2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其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等文件。

    高校学科建设的内生动力

    贺祖斌:在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宏观战略背景下,学位点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实施成效,学科建设被赋予更为重要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最新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点反映了我国高校在推进基础学科建设的同时,也扩大了在人文社科、工科、医学等领域的学科建设规模,满足学科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现实需求,深入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从规模增长与体制完善阶段,进入质量提升与内涵式发展阶段。

    重视学科内涵建设

    别敦荣:2021年,高等教育领域深入推进“四新”建设,加强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加快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深入推进高等教育“质量革命”。新增列学位点正是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外部条件支撑,又需强化内生动力。只有在学科建设的内涵上下功夫,构建高质量学科建设体制机制,才能实现学科育人、学科强校、教育强国。

8、高校助力乡村振兴

    事件回顾:2021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对进一步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作出要求。

    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

    贺祖斌:当前,要想发挥高等教育优势,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高校可以利用学科专业优势从乡村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乡村文化教育、人才培养、基层组织保障等多方面开展乡村振兴服务,促进乡村振兴质量提升。同时,应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站在“新起点”上,高等学校必须担起这个光荣而艰巨的重任。

    教育赋能乡村振兴

    别敦荣: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当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扶贫必先扶智,高等教育必须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平台打造与农业、农村、农民的有效联结,形成高校与“三农”高度耦合的融通体系,深化教育脱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9、高校职称改革

    事件回顾:2020年12月31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意见》破除束缚高校教师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采取分类分层、科学评价,充分调动广大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持。

    制度优化推进高校师资建设

    贺祖斌:在高校职称制度改革中,应该重点把握以下三方面:一是完善职称评价标准。严把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考核关,突出教育教学能力和业绩,克服“五唯”等倾向,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二是建立职称创新评价机制。分类分层评价,结合学校特点和办学类型,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师,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分层评价标准。三是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探索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独立评价,提高职称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针对性。同时,还要建立重点人才绿色通道。

    破“五唯”走深走实

    别敦荣: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鼓励高校探索科学、合理、多元的评价机制,能从制度机制层面有效破除“五唯”顽瘴痼疾。改革的目的在于破除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行为,建立能够实现教师潜心教学、全心育人的新制度。

10、规范办学

    事件回顾:2021年7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不鼓励、不支持高校跨省开展异地办学,特别是严控部委所属高校、中西部高校在东部地区跨省开展异地办学,原则上不审批设立跨省异地校区。

    严控高校异地办学

    贺祖斌:异地办学源自高校发展的需要,即获得新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接受地方政府的支持,得到先进技术和高层次人才的有力支撑,实现产学研的有效衔接。然而同时,异地办学机构也存在权属模糊、与母体差异甚大、经费来源争议大等问题。教育部出台相关规定,严控高校异地办学,是必要的、适时的。

    均衡高等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别敦荣:高校异地办学总体上呈现中西部重点高校“东建”“南下”趋势,造成西部教育资源、人才流失严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当地未来的发展潜力。严控异地办学是实施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攻坚行动的措施之一,为中西部地区提供更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全面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有力支撑中西部经济振兴、文化振兴、教育振兴、人才振兴。同时,给予西部地区更多政策利好,推动高等教育整体生态布局合理、优化。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