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闻人”在行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2-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21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召开

    本报讯(记者 金锐) 日前,2021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本次对接会以“质量·变革·创新”为主题,旨在解读“十四五”期间高等教育改革、产教融合、企业发展等相关政策,分享一年来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优秀项目实践经验,探索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创新发展的模式和路径等。

    会议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家组主办。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范海林总结了产学合作育人的三个发展阶段和特征:一是产学“协作”阶段,特点是学校和行业企业互相借力;二是产学“合作”阶段,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上目标已经清晰且统一;三是产教“融合”阶段,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企业办学成为普遍现象。

    据悉,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实施8年来,始终坚持以产业需求引领人才培养改革方向,实现了项目数量、项目质量、项目影响力的飞跃。

    教师职业素养与师范生培养就业论坛在京举行

    本报讯(通讯员 王玉珊) 12月17日,教师职业素养与师范生培养就业论坛在京举行。本次论坛由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主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教师专业委员会承办,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2021年学术年会的分论坛之一。活动邀请师范和职业院校一线的理论与实践专家,就如何提升教育类人才的培养质量,引导师范生实现良好职业发展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在专家报告环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李琼结合当下“双减”工作的开展,指出了教师育人素养的新要求,并以作业设计与实施为例分析了“双减”背景下教师如何实现专业能力的提升;湖北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陈文娇归纳了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共同特征,围绕骨干教师成长中的关键事件,解读了优秀教师成长的普遍规律。

    在圆桌论坛环节,北京师范大学教务部副处长李艳玲、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郭智芳、华东师范大学学生职业发展中心主任刘继亮、北京中学副校长肖中、北京中关村四小校长李晓琦等围绕优秀教师的衡量标准、培养需求和教师的职后发展路径,从“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角度展开了深入交流,并就师范生就业服务工作的新思路、新措施进行了充分探讨。

    今年10月12日,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教师专业委员会在京成立,专委会将在更好服务于教师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同时,为用人单位提供便捷的信息渠道和人才输送渠道,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为教师行业稳就业、促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