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观察·陈希良④基于价值引领的节日课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5-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认为,仪式告诉人们在神圣的情况下如何举手投足。当人们聚集在一起时,作为一种群体执行被要求的某种行动,社会便产生一种情绪体验。仪式是不断肯定自己、确认自己与群体的身份、关系性质、层际代际传承的文化理由,把个体或由个体组成的群体从一个身份解释中分离出来,接受另外一个文化身份。

    学校是人成长的地方,是基于人生长而提供环境支持的场域,除了提高智商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促进情商的发展,其中少不了学校对人性的关怀和对人的进步的确认、喝彩和庆祝。节日庆祝是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仪式典礼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取向具有潜在的巨大影响力。学校通过庆祝典礼实现对师生精神和价值的领导,促进师生内在精神世界更好更优地发展。因此,构建节日课程就成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的重要抓手。

    如果学校确立的价值观是“解放心灵,将教育与生命融合成精彩人生”,那么所有的庆祝活动都要体现这一价值观。通过精心策划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促进师生更好地获得内心的力量、生命的成长。比如,把教师节策划成最好的“礼物”,学生策划、主持、献词,师生踏着音乐走过红地毯;学生代表给老师献花、祝福、拥抱;学生给自己的老师写颁奖词,由校长颁发奖状、奖金;师生代表发表对教育的感言、对教师的感恩;教师自己写下教育的“座右铭”,由学校统一印制,放在每位教师的办公桌上,时时在目,时时自励……这样做,体现学校的价值观,体现师生关系的优化与质量,体现教育本身的尊严与价值,体现劳动光荣,体现信任下的创造、创新,体现愿景及学校文化的胜利,还能引起师生、家长、社会对教育的关注与支持,使教育人获得自信和尊严,拥有成就感和幸福感,激发更大的活力,获得充分的发展。

    教师的生日庆典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是由工会给教职工定制、赠送生日蛋糕,写生日祝词。目的是在生日庆典中让教师看到自己的生命成长,在沟通中感受到学校和他人对自己的“高度关注”,这样的庆祝是释放正能量,促进团队精神;二是把同月生日的人聚起来,集体庆祝,谈论家庭、生活,了解身体状况等,目的在于尊重、理解、减压,让教师心灵舒展,缓释心里积压的消极能量,做到悦豫且康。

    变革、创新、寻找新的增长点是组织的目标,日教日新是教育教学的生命线。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解放心灵”。卓越的学校领导势必把学校的创新发展作为奋斗的目标,主要任务在于营造一种大胆尝试的氛围,识别好创意,支持好创意,愿意接受挑战性工作,领导变革,鼓励创新。我所在的学校曾经设立了年度创新奖,还设有奖金,就是为激发出更强的生命活力,使师生具有成长型思维和强烈的个人效率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持之以恒、坚韧不拔,成功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

    成人礼是学生成长中最为关键的事件,可能会让学生终生难忘。因此,这样重要的庆典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策划、组织和实施。师生可以自己动手设计“門”字形的礼门,走“丁”字形的红地毯。进门是“成才”,出门是“成人”,故而名“成丁”。师生共写《成人赋》;伴随音乐,由家长按照汉礼“加冠及笄”;唱成人歌,写成人感想或成人礼赞。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人生的责任和使命,为自己一生的生命负责!庆祝是对自己的奖赏,也是对生命庄严的崇尚与赞美,更是对人生责任与担当的承诺。庆祝由此成了最具潜在影响力的教育力量,推动人不停地自我完善,勇敢无畏地追求真善美。

    庆祝是一种高明的领导艺术,如杠杆一样,只要找到“支点”就会撬动地球。为了激励人心,领导者要参加庆祝表彰活动,为人们树立榜样,并带领大家通过庆祝活动创造集体主义精神和共创、共荣、共享精神。无论是大的胜利还是可贵的进步,只要有了“品质”,都要庆祝。比如“端午节庆典”:一是以国旗下讲话的形式,由学生向学生讲述端午节的由来,让学生对端午节有更多的了解,同时利用校讯通、微信群等载体向学生宣传介绍端午节文化,端午习俗等小常识;二是通过召开班会,讲述端午节的由来以及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民族情怀;三是倡导学生向长辈学习粽子的各种制法,自己动手制作粽子,感受民俗文化;四是以“快乐的端午”为主题,办一张手抄报。

    当然,学校的庆祝活动还有很多,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节日仪式、业绩庆贺、颁奖晚会等。把师生凝聚起来,在价值观的引领下,激发师生,成就师生,使师生持久地自我创造,让生命更加精彩丰盈!

    节日课程提供的是真实情境中的项目学习,其综合性、融通性、合作性很高,而且为毎个学生发挥特长和知识迁移提供了机会和实践可能性,所以是集体性大协同学习。但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帮助学生处理真实事件的复杂性;二是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实践要素的基本原理和关系,追索表层意义、隐喻意义、意义的意义并设计一个解释的系统,给学生一个建构解释的理由。

    (作者系甘肃省榆中一中原校长、全国优秀教师、兰州市“金城名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漫画课堂     下一篇:课程图纸秀出民族服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