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看课成为老师的研究伙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6-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四年级时,潘品瑛老师担任我们的语文老师,带领我们进行课堂变革,成为学校第一个使用“学习共同体”课堂模式的班级。两年来,我们从刚刚接触“学习共同体”的懵懵懂懂,到实践一年后的一知半解,再到实践两年已经完全熟悉“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模式。

    以前,我在课堂发言时很怕说错,每次都是被老师叫起来,吞吞吐吐地说出模糊答案。而在“学习共同体”课堂上,充满安全感的课堂学习氛围让我逐渐消除了恐惧,慢慢可以在课堂上轻松地学习、自信地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我最有感触的是开展“学习共同体”课堂学习回顾与反思问卷调查。

    五年级是我们用“学习共同体”课堂模式学习语文的一个完整学年,我们准备在学期末进行一次总结与反思。潘老师提议我们可以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全班同学的学习反馈,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因为在“学习共同体”课堂上,学生不仅是“消费者”,更是“建设者”和“评价者”,所以我们全班同学要一起设计这份问卷。于是,我们开始小组讨论,每个同学分别提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有助于我们看清这学期语文课堂上的问题,然后进行小组汇报。在小组汇报时,潘老师一边耐心倾听,一边把我们的问题一一记录在黑板上。一节课过去了,我们整理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比如“你认为学习共同体课堂中,老师、同学、小伙伴和自己都有哪些变化”“对你影响最深的一节课是哪节?请举例说明”“学习共同体课堂与传统课堂有哪些异同”……

    通过问卷平台数据分析可以看出,97.62%的同学对“学习共同体”这种学习方式很喜欢,而且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放在了“老师和同学有什么变化”的反思中——大部分同学提到了“‘学习共同体’课堂上,老师变成了一个引导者,同学变成了探究者;同学学会了倾听伙伴的发言,并汲取伙伴发言精华结合自己的想法产生新的思考”。在问到“学生眼中的‘学习共同体’课堂是什么样的”时,大多数同学会用“温馨”“温暖”这样的词,这说明了“学习共同体”课堂给了我们学习的安全感,这样的课堂正是同学们内心向往并认同的。在潘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的语文课堂开始变得静悄悄,同学们专注倾听、平等对话、互相启发、协同进步,大家越来越享受这样自主学习、轻松自在的学习过程。

    上了六年级,我们更换了语文老师,课堂回归传统学习模式。刚开始大家都不太适应,当我们把这些感受告诉潘老师后,她提议可以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大家现在的想法,并以此来引导同学们更好地融入传统课堂。

    记得那一周的每天下午,潘老师随机邀约同学,征求大家的意见,经过两次讨论,同学们一致同意老师的建议。就这样,我们的问卷小组正式成立了。经过多次汇总、讨论、梳理、合并、修改,我们的问卷终于完成,很快将问卷发到班级群里让同学们自愿完成。在同学们的问卷中,70%以上的同学都认为“学习共同体”课堂对自己的帮助很大,93.48%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倾听能力提高了,76.09%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表达能力提高了,71.74%的同学觉得自己的思维品质明显提升了,52.17%的同学觉得自己的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更令人欣喜的是,从“学习共同体”的课堂回归传统课堂,80%的同学都认为自己渐渐适应了,开始有意识地将自己在“学习共同体”课堂上习得的能力带到传统课堂上,尝试改变思维模式,迎接新的学习挑战。

    一份小小的问卷帮助我学到了许多,因为填写问卷不仅是个人的一次学习复盘,也是自己与内心对话的一个过程;问卷不仅可以看到每个人最真实的心理,而且还能看到每个人学习能力的变化轨迹。

    在学习共同体课堂上,我不仅是一个学生,也是潘老师的研究伙伴,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一生受用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和研究能力。

    (作者系福建省厦门实验小学六年级四班学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