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室注定“打开”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6-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今年这场特殊而不平凡的抗疫阻击战,给教育变革带来深刻影响。作为校长,我一直在思考:我们所做的工作是否考虑到了学生需求?如何让学生在不确定性中获得更好的成长?当教师面对未来更多的不确定性时,他们到底需要哪些支持?

    学习如何发生:新常态下的自主学习

    今年疫情的影响范围广、不确定因素多,学校师生都经历了学习场景的突变、学习方式的改变,自主学习成为必然的事情。所以,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和理解到“学习其实是自己的事情”。

    还记得在2月17日原定新学期开学的这一天,我们召开了延期开学学生自主学习动员会,我以“学习我懂、责任我能”作为主题,录制了视频讲话,鼓励学生自主、自律、自控,要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和结果负责。

    从我做起,学生居家学习期间,我录制了26期音频节目,主要面向学生谈如何自主学习,面向家长谈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关系,并开通了个人微信公众号。

    在与家长分享时,我希望他们意识到学习是你情我愿的事情,每个学生要找到学习时怦然心动的感觉,并持久地钟情于学习。学习是不能外包的,需要自己用大脑辛苦劳动才行;学习不是斤斤计较的事情,是长期的积累。另外,学生也要意识到学习是靠自己完成的,而不是靠课外辅导班等培训机构能代替的。

    复课后,我曾问一个高二学生“你到校学习后感觉有什么样的体验”?他说“回到课堂,由于假期锻炼了自控力,现在听课比以前更加专注了”。确实,这段时间有许多学生体验了如何更自主地学习。他们还通过视频进行自学、互学、共学,沉浸在高效的学习状态下,他们取得的成果是自己能感受到、看得到的。

    所以,学习其实是一种能力,而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学业成功的途径。我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更多关注自己学习能力的提高。

    最近,我们在做自主学习指引的研发,可以称为1.0版本,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面貌和教师的教学面貌。这份指引最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可能是一份自我评估学习能力的标准、一套工具箱、一个资源包,也可能是进阶的历程表。总之,我们为这样的探索而感到欣慰。

    学校如何育人:新常态下的教育教学

    疫情期间虽然经历了居家隔离,但是学校的育人功能仍然在发挥,我们在线将教师组织在一起,把学生凝聚在一个个集体当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把在线连接成一种实实在在的需要,同时也注重心灵沟通关系的建立。

    学校通过在线技术拥有哪些连接方式呢?几位教师给学生开设了心情电台,每周更新两期,而且创建两种版本。另外,我们每周推出“声声事事”专题演讲,实际上是每周升旗仪式演讲的特殊版本,每周设有15-20分钟的专题演讲,每周聚焦一个话题。全校所有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收看视频,然后各个班组织专题研讨。当然,我们还有许多教师开设了微信公众号,里边呈现有讲课的微视频、习题解析,还有学生互动的视频。我认为,教育教学是一种关系存在,教与学的首要问题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建立一种连接,让学生能够享受学习的过程。

    线上与线下做到有效衔接,课内与课外相融合。我们学校许多年级居家学习的清单是按周布置学习任务的,有学习目标、提供的资源、给学生制订的学习计划,这种方式目前在复校后也延续了下来。目前即便回到学校上课,教师仍坚持录制微视频,可以在线进行答疑,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资源包,鼓励学生继续录制小视频,并且还布置有多样化的学习任务,继续使用小程序做好作业管理等。

    线上与线下的衔接,更好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指导,更好支持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自主学习,并把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支持学生探究性学习,在具体做事的过程中提升交流合作、沟通能力。在这一段时间,我们更多体现了每一个年级、每一个备课组、每一个学科是靠团队来合作的,线上的课堂教学无论你是否愿意、接受、擅长,教室注定是打开了的,封闭状态不能维持,只有开放和共享。

    无法回到过去:学校未来往何处去

    校园从来就不是一个空间和地理的概念,学校终究是没有围墙的。疫情之下师生居家,但学与教从未停止,课堂仍在继续,见面也能实现,只不过是在“云端”。那么,学校未来会到哪里去?我们要思考线下的课堂有哪些不可替代性?如何让学生和教师享有校园生活?

    后疫情时代让我们体会到,我们比任何时候更需要一个云端校园,它能够让教师更便捷地开展教研、交流和分享,学生和教师能够无阻碍、顺畅地交流,并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始终可以和班集体在一起,而且在云端可以有学生的社团,学生的所有学习活动都可以一站式解决。

    但是,网络平台要与育人价值相融合。我们要用教育者育人的胸怀拥抱技术,赋予平台教育人、引领人的价值。说到底,教育最值得坚守的是那些直抵人心、支撑成长的根本内容。我们要让学生懂科学、讲公德、会生活、有格局,要让教师知道即使是非常时期但学习和研究却是持久的,每一个教师要考虑如何实现转型,如何成为更好的专业教育者。

    (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