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新”劳动教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6-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劳动,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是美好生活的源泉和桥梁。

    “新”劳动教育是指在新时代课程体系中增设劳动教育课程,在学生学习劳动技能的过程中,感受劳动的趣与美,激发劳动积极性,培育尊重劳动的价值观,从而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好习惯。

    以美的姿态 感受劳动之美

    “汗流浃背笑声扬,扫帚抹布齐上场。”一群快乐的“红军娃”在辅导员的带领下,走进城市雕塑广场,拿着抹布细心擦拭,汗水流过额头丝毫没有觉察;操场上,学生一字排开捡拾树叶,“争做文明卫士”的比赛激烈进行着……每周四下午大课间,江苏省淮安市周恩来红军小学以“最美劳动日”命名的“新泼水节”“新劳动节”如期上演。

    从劳动任务的合理分工到家长协助现场指导;从劳动意义教育到劳动技能提高;从观摩校园环境到感受自己劳动所得;从劳动结束小结到评选热爱劳动优秀“红军娃”,每个学生都在感觉劳动的艰辛,感受劳动的快乐,感悟劳动的重要。

    自2016年9月起,周恩来红军小学开设了“最美劳动日”课程,通过校会、国旗下讲话、班会等全校倡议“与文明相约,争做最美红军娃”;全校70多个班级4000多“红军娃”相约每周四大课间,穿梭于学校“四楼八园一场馆”“十塑三廊一红塔”间开展自主劳动。低头扫落叶、俯身捡垃圾、林间除杂草等成了最美的姿态,白净脸蛋上的灰尘、额头上的汗珠是最美的化妆品,劳动成了最美的风景。

    以美的园子 体验劳动之美

    淮安区驸马巷中部的周恩来故居院内有周恩来孩提时代劳动过的菜园子,周恩来红军小学西北角也有一个园子——“红军娃种植园”。建校之初,这里是零星的草地,边上散落着几个花池。为了推进劳动教育,学校征求师生意见后动员全体学生投入到设计与创建之中。在《祖父的园子》《周恩来故居的菜园》的启发下,全校分年级包干土地,再将土地“分田到户”;自己的园子,自主种植,自己浇水,自己除草……

    学生在园子里亲历春种秋收,合作探究体悟成长。春种白菜、油菜、芹菜,碧绿一片;夏季玉米挺立、黄瓜满架,西红柿露出一点红;秋有辣椒红、南瓜黄等。种植园,四季的园子更是学生劳动实践的基地。“各位来宾,欢迎走进我们自己的园子。花自成行手自栽,请看这是我们班级种植的青菜……”学生一起动手、探究,一起展示劳动成果、享受丰收喜悦,一起体验劳动的美丽。同时也深刻地感受到收获的不容易,自然激发了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对劳动的喜爱之情。

    以美的文字 表达劳动之美

    劳动之美不言而喻。如何让学生切实体验,又怎样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呢?劳动课程融合习作教学,是我们最喜欢的尝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打开课堂的门窗,带领学生走进劳动“课堂”,走进学校的八大园,劳动中观察,劳动后习作。学生写道:“我们向种植园内的蔬菜种植区走去。首先来到一块萝卜地——说是萝卜地,可我们一个萝卜都看不到,只能看见绿油油的萝卜叶子,哈哈,小萝卜一定是躲在地下长身体呢。我忍不住摘下几片叶子闻了闻,顿时感觉心旷神怡……接着我们来到了辣椒地,那些小辣椒像是在玩捉迷藏,躲在好几层叶子后面。看着他们小巧可爱的模样,我真想伸手摸摸啊!”

    当然,劳动课程可以与口语交际、朗读课融合起来,还可以与数学计算、美术素描等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其乐融融;以劳育美,尽在其中。

    劳动教育的空间和时间也应该适当拓展,从课堂走向田地,从家庭走向社区,从固定的课程走向时时处处的生活……让成长之美在“新”劳动教育中不断展现。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淮安市周恩来红军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