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思政讨论课为学生打开未来新世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7-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的教育变革实践,本报已经持续关注了近10年。

    这些年来,西工区教育人不仅完成了“从成人立场到儿童立场”的切换,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而且开启了一门以关注人格和心灵建设为核心的“思政讨论课”,这一探索加速了西工区教育的发展,是一项彰显本土化特质的课程创新成果。

    西工区的思政讨论课是携带课改基因的“讨论课”,其源头可以追溯到14年前的课堂改革。从那时起,西工区西下池小学开始对杜郎口中学的课改经验做小学化改造,课堂上逐步有意识地将“自主、合作、探究”理念进行技术化落地。直到有一天,“自主、合作、探究”从课堂技术因子沉淀为文化因子,于是,基于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表达的讨论课应运而生。

    如今,升级后的讨论课早已超越了最初的设计,开始更多承载思政课的功能,但它又不仅仅是思政课。它是班会课,是合作学习技能练习课,是哲学启蒙课,是批判性思维训练课,更是跨学科整合课。

    所以,思政讨论课所展示的不是一个单一学科的世界。它基于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社会”确定了贴近学生生活和成长需要的系列主题,既有历久弥新的话题,也有与时事新闻结合的话题,还有一些相当深刻甚至有些艰涩的话题。比如“爱”“规则”“公平”“友善”“朋友”“我眼中的男生女生”“什么是暴力”“校园欺凌”“欣赏自己”“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我们为什么要上学”……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主题,同一主题下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教学设计也有很大不同。

    孩子们在思政讨论课上可以踮起脚看到一个新的世界。这些主题讨论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也垫起了孩子认识生活的高度。

    思政讨论课是“去说教化”的。无论是课堂环节中能量诵读还是经典观点,更多的是滋养孩子的心灵,为孩子编织一个更丰富的精神世界。在西工区教体局局长李艳丽看来,儿童的成长需要两种养料,一种是滋养头脑的食物——知识,一种是滋养心灵的食物——爱。显然,思政讨论课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补充了完整的食谱。

    西工区的思政讨论课是“去评价化”的。每一个孩子的观点都会得到教师和同伴的回应。教师要做的就是认真倾听每一个孩子的表达,给孩子无条件的接纳与关注。当思政讨论课上“安全、自由、平等、尊重”的文化被充分彰显,当思政课因为讨论这一方式吸引学生广泛参与,思政课被赋予了新的特质:原来师生单向度的线状交流变成了师生、生生多元互动的网状交流。这也是学生喜欢思政讨论课的重要原因。

    没有一项教育改革可以孤立发生。思政讨论课作为一种承载着丰富功能的课程新样态,反哺着西工区一路谋变的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美好的遇见成为可能。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