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观察用心倾听“雪松”的声音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7-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延期开学这段日子里,校园里发生了一件令师生伤心的事情。在校园里生长了18年的雪松,树枝枯萎并慢慢失去了生命。这棵雪松是建校时种下的,承载着学校的文脉,教师经常带着学生在这棵雪松下读书、嬉戏、开展实践活动。

    为了纪念这棵雪松,我校专门成立了“生命阳光教育”策划组,因雪松的枯死而引发的系列主题化、课程化教育活动自此全面展开:科学教师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探究雪松之死的原因;语文教师组织学生实地采风,在三至六年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主题征文;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和家长,组织开展雪松所在区域名称征集活动,并最终命名为“三友园”。我们还将在雪松的附近种植松、竹、梅,对位居于此的宣传窗进行双面改造,展示“三友园”的发展史。6月1日,我校毕业班学生一起参与了“生命的阳光最温暖——永远的雪松”纪念活动暨“三友园”揭牌仪式,纪念学校里这棵永远的雪松,借此引发师生内心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之情。

    “三友园”因教育情怀而诞生,它告诉我们,只要有追求,可以于平凡中见伟大。我们在“三友园”放置了刻有园名和“长松”印章的文化石,刻有三位学生感言的石碑,以及经防腐处理后依然矗立的雪松和雪松身上挂着的铜钟……不用牵强,不用灌输,一物一景都蕴含着我们的教育理念。城东人几年如一日地追求打造以“活教育”思想为指引,致力于培养“有爱、有梦、有才”的好学生的三有教育。正是因为这样的自觉追求,让枯死的雪松成为了永远的雪松。雪松故事所蕴含的启迪将融入城东人的血液里,成为我们成长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友园”因专业实干而诞生,它告诉我们,只要共同努力,可以创造美好。“三友园”是一个有故事的园,是一个有文化的园,是城东人专业、实干的写照。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烂根腐皮之中,雪松以它的死警醒世人:不论大小抑或贵贱,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任何人都不能违背。正如学生金梓涵所说:“每一个生命都值得珍惜!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敬畏!”高扬爱的旗帜,未必能规定行为的善意。镜鉴将来,敬畏有加。于师而言,当慎知慎行,努力把教育建筑在理解的基础之上;于生而言,当戒骄戒躁,亢满之时应想到智慧之门才露出一道罅隙。这一棵枯萎的雪松,若能让师生懂得在大自然面前多一份敬畏、理解与谦抑,也算死得其所。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既关乎人的生存与生活,也关乎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人的本性与价值。让孩子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感悟生命真谛并融入到血液里。我想,这样润物无声的教育,或许才是学校生命教育的核心。

    一个智慧的人,应该懂得自然物语。当我们用眼睛观察大自然、用耳朵倾听大自然、用鼻子嗅闻大自然、用手触摸大自然、用脚丈量大自然时,也就是说,让我们带着爱用心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时候,智慧才会真正在你身上生长。

    学生管洁扬在征文中这样写道:“生命可脆弱,可顽强,亦可永恒!我,正视脆弱,选择顽强,追求永恒!我认为,脆弱、顽强、永恒是一个人存在的三种不同的状态。对于自己可能存在的脆弱,我正视、不回避。在脆弱和顽强之间,我选择顽强。同时,我的目标不仅仅止步于顽强,还要追求永恒。”管洁扬在雪松身上读懂了这些,这就是智慧。

    智慧需要文化积淀。之所以命名为“三友园”,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对松竹梅“岁寒三友”的具象。梅有“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胸怀;竹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追求;松有“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的才情。此三物,有爱、有梦、有才,以“三友园”为三有教育作标识,情、理、趣俱备。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文化的积淀,哪来取名“三友园”的智慧迸发?

    今天,我们站在“永远的雪松”面前,仿佛还能看到雪松的顽强求生:它是多么想继续活着呀!它努力地在已经腐烂的树皮上方,长出了侧根和根毛。但力不从心,敌不过厚厚的土层的围裹!今年我们人类也面临着新冠病毒的威胁,疫情让我们懂得,免疫力才是第一竞争力。而免疫力、好身体怎么来?科学的锻炼是十分重要的。强体健魄,一刻也不能忘,一天也不能停!

    “永远的雪松”,永远的警醒。让我们在敲响雪松上铜钟的同时,敲响心中之钟:一敲铜钟,尊重生命;二敲铜钟,敬畏规律;三敲铜钟,追求永恒。

    (作者系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城东小学校长)

    □ 林建锋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