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小规模学校发展大文章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5-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只有6个教学班、10名教师、109名学生的孟庄镇外筲小学,坐落于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东北端,与临沂市兰陵县毗邻,是枣庄市东部抱犊崮革命山区的一所最偏远学校。这样的小规模学校在市中区已屈指可数,学生数量少、留守儿童多、师资力量薄弱是这些小规模学校的共同特点。自2018年以来,经过区教体局的精准施策,这些小规模学校没有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无论从学校管理、师资建设、教学研究、学校文化建设还是师生素质等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小规模学校的学生享受着与城镇学生一样的优质教育

    一对一帮扶,按下小规模学校发展“快进键”。近年来,国家对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进行了总体部署,为使国家政策落地生根,区教体局根据教育行业扶贫工作特点,充分发挥区直属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委托区域内知名小学启动城乡学校一对一帮扶,对小规模学校开展学校管理、教师专业发展等培养、轮训工作,实现城乡结对帮扶学校之间管理互通、研训联动、质量共进、文化共建、项目合作、资源共享。

    经过反复论证,区教体局确立了帮扶工作目标:一是充分发挥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水平,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二是通过实地调研、听课研讨、专题讲座、跟岗培训等,为小规模学校教师搭建广阔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三是通过开展“手拉手”活动,加深城乡学生间的友谊,让学生通过了解更多同龄人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更好地激发学习积极性,提升综合素养。

    教师、校长下乡,优化小规模学校师资。教师队伍缺少活力是偏远乡村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使这一迫在眉睫的问题得到解决,区教体局出台了《关于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提出开展区直属学校与镇(街)学校结对、名校长结对帮扶和校际交流等活动,每学年安排一定数量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支教,通过“传帮带”加大对乡村学校的指导力度,增强乡村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使乡村学校在办学思想、管理水平、教学质量等方面加快与城市学校接轨,实现城乡学校的共同成长,从而缩小城乡、学校间差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为了让城里教师下得去、留得住,区教体局将教师到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作为申报评审高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职称和评选特级教师的必备条件。同时,探索在乡村学校、薄弱学校设立中小学高级、正高级教师岗位,适当增加乡村、偏远地区中小学和薄弱学校中高级职称岗位,特级教师的评选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倾斜。

    为壮大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对在乡村学校交流轮岗的校长、教师,符合乡镇工作补贴政策范围的发放乡镇工作补贴。针对在城里居住到乡村支教的教师,根据教师居住地与执教学校距离,由学校适当发给交通补助。同时,从生活安排、业绩考核、评先树优等方面给予相关优待。

    优质资源共享,城乡学校协同发展。市中区教体局借助优质学校资源优势、品牌优势和先进管理经验对小规模学校实施精准扶贫、领雁工程、捆绑帮扶、校校牵手,以此缩短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周期,建立常态化、长效化的帮扶机制,让强的更强、弱的渐强,实现公平而无差别的教育

    所有区直学校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主动支援对应的小规模学校购置必要的教学仪器设备;向两校全体师生开放图书馆、功能教室等。同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远程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学效率和水平。城乡学校通过共建教学资源库、共同探讨教学设计、统一教学进度、同步实施教学质量监测等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为小规模学校持续注入动力。

    为把小规模学校打造成“小而巧、小而精、小而优、小而美”的学校,区教体局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城乡结对学校在课程开发、活动开展、文化建设等方面形成特色品牌,进而在全域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优”的局面。

    不仅如此,结对帮扶学校从实际出发,组织学生开展交流活动,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学习、增进友谊的平台,推动学生之间广泛开展“一对一”结对子、写书信、发微博等活动,促进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共同成长。在组织城乡学生互动交流实践中,区教体局逐步提炼出乡村小规模学校“四个确保”理念,即阳光普照,确保每个孩子受到关爱;同教异学,确保每个孩子差异发展;个别辅导,确保每个孩子都不掉队;培养特长,确保乡村孩子也出彩。“四个确保”为小规模学校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可能。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教育与体育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合力构建劳动教育体系     下一篇:一线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