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的真与假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3-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社交恐惧症,又称社交焦虑障碍,主要表现为在社交场合害羞、感到局促不安、尴尬、笨拙,怕成为人们耻笑的对象。害怕在小团体中被审视,一旦发现别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不敢抬头、不敢与人对视。

    ■教育上,我们应该关注学生自我规划的能力和融入社会的能力,让他们知道怎样去实现人生价值,社会也要给他创造成长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2022年的初春,乍暖还寒。为了招揽贤才,各用人单位已经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春招。准毕业生们也陆续返校。他们有的已经在秋招中找到了满意的工作,有的则蓄势待发,希望春招奋力一搏。

    其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害怕见人,在面试官前抬不起头,只想迅速逃走;抗拒当众发言,在公开场合总会呼吸急促、声音颤抖、出汗眩晕;小组讨论的时候不敢提出反对意见,甚至无法正常交流……这是被社交恐惧症裹挟的一群人。就业,尤其是面试环节,让他们备受折磨。

    什么是社交恐惧症?自称“社恐”的人真的患有社交恐惧症吗?当我们谈论“社恐”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话题。

    “我无法打败内心的恶魔, 它困住了我”

    ——“社恐”的内心世界

    初次见到林晓霜,是在她的卧室里。这是一个不足10平米的房间,拉着厚厚的窗帘,门窗紧闭。看似窒息封闭的小空间,却是林晓霜的安乐窝。她已经整整一个月没有出门了。

    社交对林晓霜而言,是一件痛苦的事。“我很害怕和陌生人打交道,说话的时候结巴,手心冒汗,头昏脑涨。然后陷入低落焦虑的情绪里,至少会持续两到三个小时,总感觉自己说错话了,非常自责,不停地怨恨自己为什么没有表现得更好。”林晓霜告诉记者。

    即使是网络上不见面的社交,也会给林晓霜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采访期间,正巧林晓霜的微信提示有新消息,她长叹一口气,闭上眼睛,然后努力睁开眼睛,才开始读新消息。“我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建设才有能力面对这些信息。”她说。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无法脱离社会关系,但社交恐惧症本能地逃避社会关系,把自己隔绝成一座孤岛,这必然对人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庆祝生日,对大多数人而言是充满喜悦的,但在林晓霜看来,这简直是一场噩梦。“有一次我过生日,我的好朋友在海底捞安排好了庆祝活动,有店员给我唱生日歌,有老师和同学抱着礼物围在桌前,我刚到现场就被吓坏了,立刻躲到桌子下面哭了起来,大家都很尴尬,但我真的没办法。”林晓霜无奈地摇摇头。

    作为一名大学生,读研和就业,似乎是不可回避的关卡。保研面试,至今仍是林晓霜不愿意回忆的痛苦经历:“我到复旦大学参与保研面试,面对教授提问,一瞬间手心全是汗,头脑空白,全身忍不住打摆子,最后落荒而逃,连招呼都没打。”

    与林晓霜类似,研三学生张政同样被社交恐惧症困扰着,找工作面试成了他最大的心结。临近毕业的他,显得十分焦虑:“教职试讲和考生回答问题环节简直是大型社死现场,想想就令人窒息。那么多只眼睛盯着我看,快轮到我的时候焦虑达到了顶点,然后就是呼吸急促、脸爆红,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利索,恨不得立刻在地上刨个缝钻进去。”每次面试后回到宿舍,张政都会大哭一场,“恐惧像内心的恶魔,困住了我,我无法打败它,别人都能做到的事我却做不到,我像个傻子”。

    对于林晓霜和张政的经历,如果简单地用“紧张”“没准备好”来概括,那失之肤浅,深层原因还是社交恐惧症这一困扰大学生的心理病症。

    “社交恐惧症,又称社交焦虑障碍,主要表现为在社交场合害羞、感到局促不安、尴尬、笨拙,怕成为人们耻笑的对象。害怕在小团体中被审视,一旦发现别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不敢抬头、不敢与人对视,甚至觉得无地自容。不敢在公共场合进行演讲,回避社交,在极端情况下可导致社会隔离。”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中心主任医师唐登华解释道。

    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对于在公众面前讲话或认识陌生人都会感到有些紧张,这是人正常的反应,它可以提高人的警惕性,保持清醒,有助于更好地表现自己。

    但并不是所有的紧张、害羞都是社交恐惧症的表现。唐登华认为,对于社交恐惧症的人来说,这种紧张不安和恐惧是持续存在的,可以出现在每个社交场合。社交恐惧症患者的紧张恐惧程度远远超出正常水平,有时会有失控感或濒死感,不能通过任何方式得到缓解。而且这种恐惧很难控制,足以令患者逃离或不再进入社交场合。

    在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罗湘衡看来,社交恐惧症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如果社交恐惧症在大学弥散开来,还会严重影响学校的管理和教学。

    “首先是给学生管理带来很大难度。社交恐惧症阻碍了师生沟通,而沟通不畅就意味着无法了解学生动向。有些学生看起来很乖巧,但其实心理问题已经很严重了,这不仅对学生发展不利,也可能影响到其他学生乃至整个学院和学校的秩序。其次也影响教学,我们不知道学生的知识盲点。给学生指导论文的时候,他们不停点头,也不表达自己的困惑,好像是听懂了,但真正落实的时候还是问题不断,这样的学术研讨过程是无效的。”罗湘衡告诉记者。

    “我的社交恐惧症是装出来的”

    ——“假社恐”何以养成

    “平时不爱和人说话,是不是社恐?”

    “喜欢一个人待着,不会是得了社恐吧?”

    “遇到喜欢的人不敢搭讪,我肯定是社恐了。”

    “比起线下交流,我更喜欢线上打字聊天,因为我社恐啊。”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自己“社恐”。当我们谈论“社恐”的时候,我们谈的是什么?

    作为学生会主席的研二学生李洪娜,在同学眼中随和健谈,她是最不可能“社恐”的。但是李洪娜本人却经常自称“社恐”。“我想表达的是一种不愿意进行无效社交的态度,而并非真正的恐惧社交,必要的社交还是要有的。”李洪娜解释道。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生辅导员陶梦真介绍,像李洪娜这样的学生有很多,的确有同学不到患上社交恐惧症这样一种心理疾病的程度,但是会以“社恐”自居。“部分学生是觉得过度社交浪费时间,更愿意把精力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当中;部分同学性格比较内向,不太擅长表达自己;也有同学受到家庭、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内心会存在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戒备心比较强。所以他们会用‘社恐’这个词作为自己逃避社交的‘挡箭牌’。”

    陶梦真说:“因为对社交恐惧症缺乏病理上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的‘社交恐惧’上。所以觉得自己在社交中‘慢热’、性格比较‘内向’,就直接用‘社恐’这个词来代替表达了。”换言之,当社交恐惧在日常语境中被泛化,逐渐脱离医学概念,这反映出的是对“社恐”涵义的误解。

    事实上,如果只是简单地不想社交,并不能算是社交恐惧症。在唐登华医生看来,社交恐惧症必须要有回避的行为,并且这种回避会导致本人的痛苦,或者导致社会功能,尤其是交往功能的受损,例如推销员无法推销了,学生不能见导师了。这种情况要持续三个月以上,一般才能考虑诊断为社交恐惧症。

    在当下语境,“社恐”可以是逃避社交的托辞,更有极端者,则成为了拒绝承担责任的借口。

    “我的社交恐惧症是装出来的。”赵悦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大四学生,毕业后或是就业,或是读研深造,大四这一年正值奋斗之时。然而,赵悦的大四却显得与众不同。在过去的半个学期里,赵悦一直宅在寝室,过着睡觉、吃饭、看电视剧、打游戏的生活。

    “压力太大了,我成绩排名挺靠后的,保研没戏。考研竞争太激烈,我想考的专业报录比已经达到200比1了。找工作吧,又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还没有想好。”赵悦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何去何从。

    来自父母、学校、社会的压力让赵悦选择以“社恐”为借口逃避现实。“只有这样,才能为我的失败找到借口,父母和老师也都很同情我,我也没有受到太多责难”。问及之后的打算,赵悦表示非常迷茫,但她笃定地告诉记者,不可能一直拿“社恐”当幌子,早晚要逼迫自己成长。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这是一种“躺平”现象:“这和缺乏责任意识是有关系的。这反映出,对于当前的一些学生,我们没有培养他的社会责任感,他也没有意识到作为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有责任心的人,就必须战胜自己的恐惧,改变现状,跳出小圈子。”

    对于这类大学生,熊丙奇建议:“教育上,我们应该关注学生自我规划的能力和融入社会的能力,让他们知道怎样去实现人生价值,社会也要给他创造成长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学生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关注过程性的精彩,不能以功利性的结果来评判自己,遇到挫折和失败就否认自己的努力,不能一蹶不振。”

    “勇敢地去尝试吧”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