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学校管理如何转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3-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校要从教学管理转向育人管理

邵志豪

    “双减”政策在本质上是党和国家以校内校外双管齐下为思路,通过对中小学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培训负担进行综合治理,来解决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缓解育人和应试的矛盾,推动育人方式改革和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项教育治理创新。

    如果说“双减”的本质是减负新策,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双减”定性为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抓手或切口。因此,从“双减”的视角来思考学校管理的转型,就应该以一种“见微知著,睹始知终”的思维进行。也就是说,想明白校内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都减轻之后,学校管理需要增加什么,就能对未来学校管理转型的方向形成清晰的战略判断。

    从深层含义上看,“双减”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就是释放学生主体活力,让学生有时间、有空间获得自主发展和个性成长;减轻校外培训负担,就是突出学校、家庭在学生培养中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协同育人功效。对学生来讲,是在教育过程中调动、培育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其结果是造就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具有能动作用的人。对学校来讲,是课堂、课程、学科育人功能的扩大,教师的内涵发展,学校治理的现代化,其结果是学校品质的提升。

    从主体性教育视角看,“双减”背景下,学校教育管理面临两方面的变化: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机会增大,学校育人的主体责任增大。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学校管理的理念和实践必须作出相应转变。

    在学校管理理念方面,由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需求,学校的管理应该更多考虑到学生个性差异和教师发展的个体差异,因此学校管理的理念将更加校本化和人本化。校本即归还学校的主体地位,使学校能依据实际,创造性地发展。人本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人来塑造,提高整体素质,发展健全人格。

    由于学校育人的主体责任增大,学校的管理将从以教学管理为主转型为以育人管理为主,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将成为学校管理所要达成的主要目标。学校也将变得更加开放,更注重教育主体间的管理合作。

    在学校管理实践方面,“双减”后,学生在校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增加,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双减”政策带来的机遇,为学生提供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双减”后,学生在家庭的时间增加,与家长共处的时间增加,家长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主体责任更加明确,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发挥育人合力越来越具有可行性。

    因此,在未来学校的教育管理中,一方面,学校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突出德育体系,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活动思政“三位一体”的校园大思政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时,在保证体育、音乐、美术课时的同时,努力为学生开设活动类选修课程,让学生有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特长。学校在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课程的基础上,要大力开设科技创新融合课程和STEAM课程,结合社会实践开设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建立起学校为主体、家庭教育为支持的家校紧密合作的“五育”课程,保障学生从课堂到作业、从学校到家庭的无缝衔接,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搭建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平台。第一,学校要构建学科—课程—社团—平台“四位一体”的个性化课后服务体系,让学生在校园中体验多元化、多样化的成长环境。第二,学校的课后服务应该结合学科要求广泛开展,做到课程化、系统化,积极探索选择性、走班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系统化学习。第三,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组建发挥学生个性特长的社团,把学生们组织在一起,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让社团成为学生成长的另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第四,学校要搭建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平台,创设校内外一体化的成果交流分享平台,交流分享课后服务的育人成果,让学生们学有所成、学有所获。这样,基于学科教学、课程实施、社团组织、平台展示的“四位一体”家校协同课后服务体系,让学生在校园中健康快乐成长。

    总的来说,“双减”之后,学校的教育管理将面临两方面的转型:在管理理念方面,学校教育管理向校本、人本、全面、个性、合作、开放的方向发展。在管理实践方面,“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建设、个性化发展平台建设、家校社合作机制建设将成为工作重点。

学校要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业余时间

于会祥

    “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是“双减”内容之一,也是学校落实“双减”工作的切入点。“双减”政策为什么是从作业切入呢?我们不妨看看“作”字的写法和“业”字的含义。“作”字左侧是个单立人“亻”,是“人”字的变形体,意为“站立起来的人”。“业”字更多的是指职务、工作岗位,学习的功课,重大的成就或功劳,常用词语为职业、事业、学业、创业、业绩等。两个字合在一起,意为立足本职,做好本职,不断取得新的成绩,这个过程就是从“人”到“亻”的过程。

    对学生而言,最为重要的是“学业”,既包括常规意义上的学习任务,也包括个人的学术志趣与特长爱好,前者主要指上学期间的学习,后者则是放学后对业余时间的把握与处理,二者对个人成长同等重要。但前者因有学校规则的约束和教师的督导,学生之间差异的因素并不多,真正使学生之间形成较大差异的是放学后的“作业时间”——业余时间。

    如何帮助、引导学生利用好业余时间,促进学生从“人”到“亻”的转化,应该是“双减”落地的旨归。

    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业余时间的重要性。有计划地、充分地、持续地利用好业余时间,是人与人之间产生差别的关键。在学校里、课堂上学习的专注度、参与度等因素固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进步与成长,但真正导致学生之间产生较大差异的一定是放学后的业余时间。很多学生包括一些家长都认为完成作业是一天学习的结束,这样的认识往往会导致作业拖拉、作业质量低效,进而影响睡眠时间,甚至影响第二天的学校内学习,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作业拖拉—睡眠不足—课堂低效—作业拖拉……”的不良循环。

    对学生而言,认识业余时间重要性的外在表现就是制定业余时间目标。这里介绍一个SMART目标设定原则。S:Specific(具体明确的),M:Measurable(可衡量的),A:Achievable(可达成的),R:Realistic(实际的),T:Time limited(有时间限制的)。依据这一原则,设定实现目标的因素包括人员、内容、策略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目标的设定,一定是基于两个方面设计的:一是课堂学习的重温与拓展,二是自身学术志趣的推进与发展。

    其次,督导学生做好业余时间的规划与管理。“双减”之后,学生的业余时间明显增多,如何安排这些业余时间?对学生而言,最简单但又最行之有效的规划、利用业余时间的方法是专时专用,即将业余时间分段,不同时间段设定不同的任务,到了相应时间段即使没有完成本时段的任务也要停下来,按照计划实施下一时间段的新任务。在所有时间段结束后,总结各时间段里任务完成的情况,特别要反思未完成预定任务的原因。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既能合理、充分地利用业余时间,更是对专注度和高效率做事情的训练,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都将大有裨益。

    管理学上有一个时间管理的方法——四象限时间管理法。这个方法是将所有的事情分为四大类,即重要且紧急事务、紧急但不重要事务、不重要不紧急事务、重要但不紧急事务。四象限时间管理法最主要的观点是要将精力和时间放在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上,对于其他的事情,只要事先都做好准备,都可以很好地完成。从长远来看,业余时间的管理与利用就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务,要做好这类事务,最需要未雨绸缪。

    再其次,指导学生掌握业余时间的学习方法。关于业余时间的学习方法,更多的是指做作业的方法。如何做作业呢?笔者曾经做过一个关于完成作业的问卷调查,其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关于课后写作业,你通常是:a打开作业本直接写作业;b先复习课堂内容后再写作业;c边写作业边看书,处理作业过程中不会的题目;d写作业过程中遇到不会的题目查阅手机、电脑或请教父母、同学、老师等。

    这是一道多选题,涉及a、c、d三个选项的学生超过90%,涉及b选项的学生不足15%。可见,学生每天都在做作业,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掌握做作业的方法,一味地为做作业而做作业。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人类大脑对新事物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且遗忘进程不均匀,最初遗忘速度快,以后逐渐缓慢。所学知识如不抓紧复习,一天后只剩下原来的30%左右。这体现出了“先复习课堂内容后再写作业”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这恰恰就是业余时间做作业的科学方法。

    要实现成为“站立的人”的目标要不断完成自己遇到的“业”。成年人的世界里主要是职业、事业、产业、家业等,学生更多的是“课业”,学校需要在校内做好“课”的工作,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处理好校外“业”的问题。

系统化推动 “备教学评”整体改革

马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