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从教学管理转向育人管理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3-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邵志豪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双减”政策在本质上是党和国家以校内校外双管齐下为思路,通过对中小学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培训负担进行综合治理,来解决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缓解育人和应试的矛盾,推动育人方式改革和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项教育治理创新。

    如果说“双减”的本质是减负新策,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双减”定性为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抓手或切口。因此,从“双减”的视角来思考学校管理的转型,就应该以一种“见微知著,睹始知终”的思维进行。也就是说,想明白校内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都减轻之后,学校管理需要增加什么,就能对未来学校管理转型的方向形成清晰的战略判断。

    从深层含义上看,“双减”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就是释放学生主体活力,让学生有时间、有空间获得自主发展和个性成长;减轻校外培训负担,就是突出学校、家庭在学生培养中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协同育人功效。对学生来讲,是在教育过程中调动、培育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其结果是造就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具有能动作用的人。对学校来讲,是课堂、课程、学科育人功能的扩大,教师的内涵发展,学校治理的现代化,其结果是学校品质的提升。

    从主体性教育视角看,“双减”背景下,学校教育管理面临两方面的变化: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机会增大,学校育人的主体责任增大。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学校管理的理念和实践必须作出相应转变。

    在学校管理理念方面,由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需求,学校的管理应该更多考虑到学生个性差异和教师发展的个体差异,因此学校管理的理念将更加校本化和人本化。校本即归还学校的主体地位,使学校能依据实际,创造性地发展。人本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人来塑造,提高整体素质,发展健全人格。

    由于学校育人的主体责任增大,学校的管理将从以教学管理为主转型为以育人管理为主,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将成为学校管理所要达成的主要目标。学校也将变得更加开放,更注重教育主体间的管理合作。

    在学校管理实践方面,“双减”后,学生在校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增加,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双减”政策带来的机遇,为学生提供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双减”后,学生在家庭的时间增加,与家长共处的时间增加,家长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主体责任更加明确,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发挥育人合力越来越具有可行性。

    因此,在未来学校的教育管理中,一方面,学校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突出德育体系,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活动思政“三位一体”的校园大思政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时,在保证体育、音乐、美术课时的同时,努力为学生开设活动类选修课程,让学生有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特长。学校在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课程的基础上,要大力开设科技创新融合课程和STEAM课程,结合社会实践开设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建立起学校为主体、家庭教育为支持的家校紧密合作的“五育”课程,保障学生从课堂到作业、从学校到家庭的无缝衔接,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搭建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平台。第一,学校要构建学科—课程—社团—平台“四位一体”的个性化课后服务体系,让学生在校园中体验多元化、多样化的成长环境。第二,学校的课后服务应该结合学科要求广泛开展,做到课程化、系统化,积极探索选择性、走班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系统化学习。第三,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组建发挥学生个性特长的社团,把学生们组织在一起,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让社团成为学生成长的另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第四,学校要搭建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平台,创设校内外一体化的成果交流分享平台,交流分享课后服务的育人成果,让学生们学有所成、学有所获。这样,基于学科教学、课程实施、社团组织、平台展示的“四位一体”家校协同课后服务体系,让学生在校园中健康快乐成长。

    总的来说,“双减”之后,学校的教育管理将面临两方面的转型:在管理理念方面,学校教育管理向校本、人本、全面、个性、合作、开放的方向发展。在管理实践方面,“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建设、个性化发展平台建设、家校社合作机制建设将成为工作重点。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