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思选择少有人走的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8-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如何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听完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执行院长郝晓东的讲座,我得出以下几条启示:

    啃读根本书籍,构造知识结构合宜的大脑。有人说,一个专家型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学科知识50%,教育学、心理学知识30%,其他知识20%。一个普通教师可能通过不断累积教学经验获得50%的学科知识,然而剩余50%却往往需要阅读和后续学习来填补。

    而要警惕的是,普通教师通常的感性阅读模式并不能改变自己。一般在感性阅读模式之下,人的思维处于零散、无序的模式当中,而阅读的根本在于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唯有啃读根本性书籍,经由挑战认知上的困难,经受思维的“磨难”之后,才可能达到重塑和更新。

    尝试专业写作,淬炼心智与自我。如果阅读是输入,那么写作就是输出,写作的难度往往高于阅读。

    专家型教师的特征中,有一点被着重提及:他们的元认知水平更高。元认知,也就是认知我们的认知。

    对于专家型教师而言,如何超越一般的经验而上升到高级心智模式?我想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写作让感性经验理性化,并像拼图一样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因此我们发现,专家型教师一般都有专业写作的习惯。

    坚持刻意练习,形成“有意义的模块”。郝晓东认为,专家型教师的头脑中具有大量的“有意义模块”。这种有意义模块,使得象棋高手可以同时对弈百人而不乱。反映在教学中,专家型教师往往拿起一支粉笔就能成就一堂精彩绝伦的课。其中的秘诀究竟是什么?

    《刻意练习》一书指出,卓越者拥有明确目标、长期专注、及时反馈,并从舒适区走向学习区。正是刻意练习,才使得这些有意义模块越积越多,以致达到自动化程度,使得专家型教师对知识和技能了然于心、运用自如。

    加入共同体,“遭遇”帮助者。没有一个专家型教师是“独自长大”的。今年与我搭班的语文教师年仅36岁,却已经评上了高级职称。她说,每个阶段都有帮助她主动迎接蝶变的恩师和学习组织(培训班、读书会等)。在她的职业发展史中,贵人、共同体、帮助者是最大的外部力量源泉之一。

    于我来言,这个最好的共同体就是“新网师”。它给我带来前所未有的高难度学习和认知挑战,不知不觉铺就了一条“英雄的旅程”:听到召唤——开始上路——遇到磨难——高人相助——克服困难——回归生活——成为英雄。我自知这条路充满了磨难,但在这个共同体中,教育教学中的恐惧逐渐被把控而稀释。

    回顾以上4点,既是普通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迈进的要诀,更是教师职业成长中必然要攀登的高峰。即使少有人走,也值得我矢志前往、日夜兼程。

    (作者单位系上海市民办文绮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