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教育不“短视” 孩子不“近视”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9-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大规模在线教学期间,孩子的视力受到多大影响?据人民日报客户端8月27日报道,教育部对9省份14532名学生的调研显示,与2019年底相比,半年来学生近视率增加了11.7%。其中,小学生近视率增加了15.2%,初中生近视率增加了8.2%,高中生近视率增加了3.8%。

    半年来,学生近视率何以大幅攀升?表面上看,都是新冠病毒“惹的祸”,应由疫情下的在线教学“背锅”。实际上,一些地方教育“短视”才是“元凶”。

    所谓“短视”是指只顾眼前分数,只看短期效果,不顾及孩子的身心健康,不着眼孩子的长远发展,导致学生在线学习时间被无限拉长,用眼时长大幅增加,近视率大幅攀升。“短视”行为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是教育评价“涛声依旧”。一些地方无视疫情已经发生和在线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的基本事实,没能有效落实国家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意见,没有根据疫情调整教育评价指挥棒,仍以考试成绩评价学校、教师。一些学校以复学后摸底考试为由,迫使师生在线重复题海战术等应试套路。还有一些所谓名校及自媒体大肆贩卖教育“鸡汤”,诱导教师“往死里教”、学生“往死里学”、家长“往死里逼”。

    二是“讲师”“题海”依然流行。张弛有度是学习应有的样态,线上线下教学都该如此。但在“唯分数”“唯考试”的思维裹挟下,一些教师把线下教学的应试套路搬到线上。“拖堂”照旧,还辅以在线打卡、拍照监视、发送作业练习、在线考试等“高招儿”。如此多学科轮番轰炸之下,学生在线学习时间成倍增加,视力岂能不下降?

    三是在线“补习”火爆异常。一些家长抢跑意识作怪,除扮演孩子在线学习“监工”外,还不惜重金购买在线“补习”课,导致学生用眼时间过长,影响视力。

    四是小学科“被消失”。一些学校在线教学搞起了“阴阳课表”,备查的课表与教育管理部门要求一致,实际上采用的却是仅有“考试科目教学+考试科目辅导”的课表,音乐、体育、美术、心理健康甚至疫情教育课都“被消失”了,其结果是学科“瘸腿”,学生人文艺体素养得不到加强,全面发展受限;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减少,身体素质下降,“小眼镜儿”“小胖墩儿”增多。

    新学期开始,遏止学生近视率大幅攀升,保证孩子每天校内锻炼和课外户外活动时间是关键。各地政府应牢固树立教育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立并实施绿色教育评价机制。教育管理部门、学校要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切实保证学生用眼卫生。广大教师要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不断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家长要去除教育焦虑,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总之,家庭、学校、教育管理部门要立足当下,着眼长远,科学施教。只有教育不“短视”,孩子才能不“近视”。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第五督学责任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