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影像卫兴华:桃李芬芳60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9-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卫兴华(1925-2019),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与“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获得者,著作有《政治经济学研究》《我国新经济体制的构造》《市场功能与政府功能组合论》等。

    1925年,一个孩子在山西五台县善文村呱呱坠地。由于他家世代务农,长辈实在想不出文采斐然的名字,便用所能想到的最好祝福,为孩子起名为“显贵”。这孩子也不负众望,深受长辈喜爱。谁知,小显贵念中学时,却自作主张,改了名字。原来,他目睹日军侵华恶行,心怀振兴中华的宏望,便更名为“卫兴华”。80年后,卫兴华成为享誉全国的“人民教育家”,不仅实现了自身抱负,也实现了卫家长辈光宗耀祖的心愿。

    由卫兴华的出身,便知他早年求学的艰辛。他曾因日军入侵而辍学,也曾因参加地下工作而被捕,但他始终没有中断自我研习、自我提升,而是在有条件时一本一本地“啃”书,坚持学习、思考,直到生命的尽头。外界常赞卫兴华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泰斗”“经济学理论研究大师”。他本人却不以为意,反而最怕听到“泰斗”这样的叫法:“这些是外面朋友给我戴的高帽子。我知道是对我的鼓励,但是这帽子太大了。”正是秉持这样谦虚、勤奋的作风,卫兴华辛勤耕耘,一生从教60载,为经济学界培养了大量人才。学生回忆他的教导时,总能想到他反复强调的“不唯上、不唯书、不唯风、不唯众,只唯实”的学风和治学态度。

    不唯上。卫兴华常说:“人总要朴素一点,学风也要朴素一点。” 他在采访中不时提到“国家”“人民”这些词汇,“我们这一代,更不用说老一代,首先考虑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人民的幸福”。他总是对学生强调,理论应是真理的喉舌,要为劳动人民、为弱势群体的利益讲话,把做人与做学问统一起来。因此,他常为缩小地区、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进行呼吁。

    不唯书。卫兴华虽然爱看书,但是不迷信书。他更注重理论上的争论与论辩。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要敢于批评和争论,只有通过争辩才能使得错误的东西免于以讹传讹,交锋才能碰撞出真理的火花。马克思主义揭示和追求的是真理,我就要用追求真理的精神去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而在他6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人们已经不记得有多少次,他为坚持、维护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声。

    不唯风。卫兴华时常叮嘱弟子,不能做“风派理论家”。他本人虽不特立独行,但也绝不跟风。他在94岁时,虽然病痛缠身,但仍坚守在教学一线,每天学习、工作不止,原因是:“我不赞同流行的什么老年同志要发挥余热的话,余热表示炭火燃尽了。而我还在继续燃烧呢!”此外,在中国人民大学的领导来探望他时,卫兴华还特意嘱咐道,一定要把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办成世界一流的经济学院,一定要出有世界影响的经济学家,不要跟着人家跑。面对经济学家出场费越来越高的社会现实,当有活动主办方向经济学院行政人员询问卫兴华的“出场费”时,卫兴华告诉行政人员:“千万别跟人家讲钱,跟他们说‘卫老师从来不讲这个,给不给都可以’。”

    不唯众。卫兴华常常教导学生,要敢于独立思考、善于独立思考、勇于独立思考。他在与学生交流时,主张教学相长,鼓励大家提出不同意见。他的弟子几乎都知道,卫兴华有时写了文章会让学生提意见,还说“大胆提,提得好我给你们发红包”。

    只唯实。卫兴华说:“我常跟学生讲,做学问、理论研究,要独立思考、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在多年教学中,卫兴华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始终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他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教学和阐释,要结合国内外的经济社会实际,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性,且具备与时俱进的特点。

    正是基于上述教学研究理念,卫兴华在勤于治学的同时,始终勤勤恳恳、悉心授业。他在耄耋之年,依然坚持带博士生、博士后、访问学者。他的弟子中,有不少人成为教授、博士生导师,还有的在政府部门任要职,有的成为大学校长、著名经济学家。因此,在他晚年过生日时,南京大学教授洪银兴赋诗《七绝——诗贺卫兴华老师九十华诞》曰:“九十长卷为兴华,桃李芬芳映晚霞,任尔东西风南北,攀峰不止自成家。”

    (作者单位系北京敬德书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