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强校 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城市大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4-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从硕士点外延数量增长到内涵建设提质,学校迈入发展新阶段。陈琳说:“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学校博士点攻坚突破,在2025年以前,以工程学、农业科学、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药理与毒理学等学科为代表,努力实现五个以上ESI学科进入全球排名前1%的高峰学科建设目标(目前,工程学学科已进入ESI全球前1%),不断探索出一条优势学科引领,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特色发展之路。”

革新软硬件 保障一流科研

    各类人才的引进,在校内形成新气象。置身校园中,科研氛围越来越浓是每一个成大人的切身感受。“灯亮得早关得晚,老师们起早贪黑待在实验室做研究是一种常态。他们始终对研究葆有持之以恒的兴趣和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执着。”科技处处长赵琦说。

    近年来,学校尽心竭力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制定科学评价体系,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力和竞争力,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得到较快提升。

    走进综合教学楼C幢,文化墙未来感很强,导视牌上的实验室名科技感十足,这里是成都大学的“科研特区”——高等研究院。自2016年成立以来,高等研究院围绕国家、省市重大战略及科学前沿问题,灵活引进战略人才,建设高水平科研团队,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关键工程技术研究,聚集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国内外人才队伍。研究院聘有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菲尔兹奖获得者、普利策奖获得者在内的荣誉教授10人;聘有包括国家杰青、国家青年专家、新世纪优秀人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在内的特聘教授、特聘学者、高端外国专家近50人;全职特聘研究员、特聘副研究员80余人,成立以两院院士牵头的9个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

    综合教学楼C幢建有近万平方米的科研实验场地,内设特聘研究员和团队工作室,配备了多学科开放共享的众多大学科研仪器设备,科研实验环境及办公环境得到改善。2021年,学校申报的生物与医药前沿技术研究院获批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目前,生物与医药前沿技术研究院已进入实质建设阶段。赵琦说:“待成都大学生物与医药前沿技术研究院建成后,学校研究条件还将迎来革命性的提升,无数梦想将从这里孕育启航。” 

    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学校还大力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依托重点研究基地,围绕重大科研项目,开展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校企联合培养,深化产教融合,搭建实践育人平台,促进高校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互动,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与产业化链条,实实在在提高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能力。

    高层次人才不断带动成都大学一批学科快速发展,也显著提升了学校科研水平。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科研经费超过2.4亿元,2021年预计自科类到校科研经费1.94亿元,近三年师均科研经费超过17万元。近几年学校平均国家项目立项数位居省内前10位。2018—2020年学校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共16项,位居全省高校第十名。在新公布的自然指数榜单中(2020年8月1日至2021年7月31日),学校自然指数排名再创新高,居全球高校第700位,国内高校第150位,在川高校第5位。2021年以成都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共发表ESI各学科论文990多篇,多篇发表在《自然-微生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等国际学术期刊上,74篇文章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2篇入选热点论文,进入在川高校前列。王清远教授连续7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同时入选2020全球前2%科学家“生涯影响力”和“年度影响力”双榜单,牵头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外籍教授马文标Abomohra、特聘研究员施开波入选2020年全球前2%科学家“年度影响力”榜单。

立足最根本 培养一流人才

    “马老师业务水平高、科研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优,手把手教会我做研究的方法,点燃了我做科研的热情。”正在厦门大学读博士二年级的翁正云回忆在成大的求学经历,感恩导师的引路领航。翁正云提到的马老师就是药学院特聘研究员马文博。马文博博士毕业于德国哥廷根大学,2015年人才引进入职成都大学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两次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年度“Top 1%高被引中国作者”榜单。

    像马文博一样的特聘研究员群体,是成都大学遴选的一支优秀青年科研队伍,他们聚焦主责主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承担为本科生授课、担任本科生学业导师和研究生导师、举办前沿讲座、科研创新等教学科研任务,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2018—2020年,学校获批省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28项,获四川省教学成果奖21项。学生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重大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奖项1254项、省级奖项2085项。

    在马文博的带领下,翁正云硕士期间共发表3篇SCI论文,其中两篇为top期刊,一篇入选Web of Science高被引论文。2019年,他成功通过博士申请考核,进入厦门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到目前为止,马文博共指导7名硕士,其中2人升学读博、5人在读。

    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学校强化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 “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倡导导师做学生信仰路上的领航者、科学研究的引路人、生活上的贴心人。学校制定《成都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与考核办法》《成都大学研究生导师培训管理办法》,加强制度建设和过程管理,强化激励和奖惩机制,落实导师培训主体责任,以线上学习培训平台创建为突破口,不断提高导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多措并举确保研究生培养全过程有保障、高质量。

    在综合教学楼C幢408,高等研究院药物绿色合成实验室的实验仪器设施布置得满满当当。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研二学生孙雅楠和同学们正“捣鼓”试管、观察进度、记录数据,每天8小时泡在实验室是他们的日常。每学期,马文博为孙雅楠等学生都定下了研究课题,鼓励他们多看文献、多做研究。

    马文博针对学生的生涯规划和性格兴趣制定了个性化培养方案:“立志读博的学生,研究生期间加强科研训练多出成果;确定就业的学生,则利用校企实践平台,提升实践能力。”马文博的培养理念正是学校大力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的生动实践。

    目前,成都大学制定了《成都大学研究生教育五年行动计划》,构建具有成大特色的研究生招生、培养、毕业、学位授予全过程的质量保障体系长效机制。大力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创新,创新平台建设,发挥校外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研究生学术创新、技能培训、素质拓展训练,设立多种奖励机制,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积极性。学校严把研究生培养质量关、出口关,实行毕业论文双盲审,连续5年通过四川省学位论文抽检。

    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大力促进学科发展,学科发展全面促进专业建设。近两年来,学校有8个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专业通过教育部门专业认证,有国家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4个。成都大学学生科创能力和学术水平不断提升,接连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其中不乏本科生的身影,学校连续三届“挑战杯”省赛成绩位列在川高校前6位并获得优胜杯。一批引进人才展现出良好教学水平,他们担任张澜学院学生学业导师,培养拔尖创新本科人才。各学院推进以青年博士为主力的本科生学生导师制教学改革。师生双向选择,结对四年,教师从专业学习、修身立德、创新能力、就业考研等多个方面引导学生成长。从大一开始,学生就参与到导师实验室的课题研究中,朋辈互助、导师引领,加深他们专业认知,树立学业自信,规划未来方向。“学业专属导师让学生心理有归属、学习有约束、研究有氛围,实实在在为学生导向、导行、导心。”药学院院长郭晓强说。

    近几年,全校研究生报考率和报考成大研究生人数持续大幅增长。药学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研究生报考率达80%,录取率达到50%以上。一批学生进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爱丁堡大学、悉尼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深造。

    “大学的根本在人才,在于教师队伍中不断涌现的人才,在于为社会培养的各类优秀人才。”成都大学党委书记刘强说,“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成都大学聚天下英才而用,汇四海栋梁而任,顺时代潮流而强,成大人将鼓足十分劲、勇挑千斤担,助力成大加快发展、晋级进位、突围攻坚,推动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应用型城市大学全面起势、加快成势。”

    (闵秀玲 陈钧 李洁)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