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四“变”中走向新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6-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王咏梅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资料图片 The juicy fruit tree (四年级英语) 执教者:王咏梅 扫描二维码
即可观看

    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着许多辩证统一的关系,如形式与内容、工具性与人文性、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微观与宏观等。如果教师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就能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继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就会从表层走向深层,教学思想也会从肤浅走向深刻。

    王咏梅

    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英语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盐城市名师工作室领航名师。先后出版专著《小学英语教学论》《小学英语课程论》《小学英语O2O阅读课程》,主持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科研项目“小学英语课外阅读O2O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关注形式 

    更要关注内容

    1996年,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开全市先河,率先在小学开设英语课。那时候,小学英语教学还处于探索和实验阶段,没有成熟理论的支撑,没有成功经验可借鉴。版本单一的教材、形式各异的教法、褒贬不一的评说,冲击着小学英语这块刚刚开垦的处女地。

    在中学工作8年的我调到小学任教,成为盐城市首批小学英语教师。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语言情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我国小学生学习英语缺乏语言情境的社会大环境,我尝试改变英语学习的班级小环境,利用实物、图片、服装、道具、视频等新颖有趣的教学媒体,创设真实的或半真实的语言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语言,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擅长表演等特点,我将课文改编成情景剧,将教室打造成微型剧场,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开展语言实践活动。经过5年的教学实验,我构建起活动法教学模式,通过语言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合作交流和实践创新等综合素质。

    2001年,我参加江苏省小学英语优质课竞赛,上课的课题是In a toy shop(在玩具店)。在那个多媒体教学刚刚起步的年代,我和学校的电教教师花了几天几夜的时间将课本中静止的图片变成可以活动的动画,用KT板打造玩具店的模型,将各种实物玩具带进课堂,让学生穿上营业员的服装,进行角色表演,在创设情境和活动设计上下足了功夫。丰富的教学媒体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学生情绪兴奋,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这节课的设计理念和呈现效果得到了专家和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

    比赛结束后,我静静地坐在办公室里,拿出比赛时录制的教学光盘反复观看,反思自己的教学得失。慢慢地,成功的喜悦一点点退去,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强烈的不安。我发现精心设计的这节课,其实是一节形式大于内容的课,是一节华而不实的课。为了追求教学现场的轰动效应,我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情境的创设,而忽视了语言本身的内容。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不应该盲目追求形式的丰富和表面的热闹。从关注教学形式转变为更多地关注教学内容,在解读文本和钻研教材上多下功夫,关注语言表象背后的语言本质,课堂的风格才能从“哗众取宠”走向沉稳扎实。

    关注工具性

    更要关注人文性

    2009年,我在山西省太原市参加全国小学教学特色设计大赛暨名师特色教学观摩研讨会,执教的课题是Halloween(万圣节前夜)。试教的时候,我总觉得缺少点儿什么,效果不尽如人意。就在我觉得山穷水尽的时候,忽然头脑中灵光一闪,万圣节是西方国家的节日,它代表的是西方的文化。我这节课不就是缺少一点儿文化味吗?于是,我重新设计教案,有效渗透文化的元素。在呈现环节,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迪士尼动画片片头曲,让学生对万圣节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我利用收集到的万圣节图片,配上文字介绍,做了一个介绍万圣节的短视频,让学生了解万圣节的由来和节日活动,并带领学生做trick or treat(“不给糖果就捣蛋”,万圣节前夜孩子们敲门要糖果时说的话)的游戏,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切身体验西方孩子过万圣节的快乐心情。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体验到英语国家的文化氛围,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异,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了初步的文化意识。另外,在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实践活动,有着特定的话题和语境,容易让学生养成使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这节课的设计过程,让我明白,语言作为一个重要的交际工具,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灵魂。英语教学的过程不只是单纯的英语知识传授过程,也是一个文化意识的培养过程。让学生了解一点儿文化知识,有利于他们客观看待世界,树立国际视野,培养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文化观、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从关注语言到关注文化,实质上就是从语言的工具性走向语言的人文性。

    关注教师的教

    更要关注学生的学

    2020年,我在江苏省“教海领航”小学英语观摩研讨活动中应邀上示范课The juicy fruit tree(美味果树)。为了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我尝试用“阅读圈”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我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阅读小组,即阅读圈。每个阅读圈包含6个角色,分别是阅读组长、单词大师、文章解读者、文化小使者、生活小记者和演出汇报者。每个角色承担一定的阅读任务。阅读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讨论,根据故事内容设计思考性的问题,让小组成员发表意见;单词大师负责找出生词,查阅词典后,讲解给组员听;文章解读者负责根据故事内容分析故事,解答同学们的疑问;文化小使者负责寻找故事中印象深刻、发人深省的好词好句,挖掘其中深刻的内涵;生活小记者负责从故事中探寻与自身生活和学习相关的现象,并了解同学们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演出汇报者负责故事的角色分配,汇报本组合作阅读成果。

    为了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课前我对学生进行了角色训练。上课时,我呈现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抛出了阅读任务单后,就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而我则退到旁边静静地观察。在观察中,我看到了许多以往没有看到过的东西——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在安静地阅读,独立地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有人遇到困难,小声地和同伴交流讨论;在阅读组长的带领下,大家分工协作,展开互助阅读,倾听他人,表达自己;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也参与到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阅读圈里所有的学生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这堂课给我很大的触动,也让我反思: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关注教师的教,还是关注学生的学?在教学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这些问题早已达成共识,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又有多少教师能真正做到呢?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最终的目标都是指向学生的学习。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教学才会变得丰盈和丰富。只有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学习才会真正发生。英语课堂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在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与能动性中发现自我,才能实现语言本质和主体精神的和谐共生,实现学科育人的价值回归。

    关注宏观改革

    更要关注微观探索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隐含着许多辩证统一的关系,比如大与小、微观与宏观。许多课程专家从大局出发,提出了一些新鲜的概念,如大概念、大单元、大阅读等。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如果望大兴叹,只能空有大志。我认为,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尝试化大为小,从小处入手,在细微处用心,于细微处行动,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学视野的开阔,研究的范围再逐渐由微观扩展到宏观。

    其实,大与小并不矛盾,有大必有小,有小必有大。我列举的几个教学案例,都是教学中的几件小事,但这些不起眼的教学细节,却揭示了教育的个体和整体的逻辑关系,蕴含着教育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辩证关系,从中可以因小见大,见微知著。我们身处教学一线,站在课程改革的最前沿,掌握教学实验的第一手资料,只要能够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并能小中见大,大中见小,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小事情也能做出大文章。

    回顾30多年的教学生涯,我从一个学习者、实践者转变成为研究者和校本课程的设计者。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除了对立统一之外,还有一个是否定之否定。我正是用这样的哲学思想,用辩证的思维去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在不断否定中重建课堂,重建教学,也重建自己。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