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非常教师”(共同体)成长档案做自己的建设者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12-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非常教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名师,按照某些官方标准,他们甚至都不算是“优秀教师”。但无疑,他们是教师当中的佼佼者,这些来自一线的平凡的普通老师,总是有那么一点理想、一点独特、一点执著,在属于他们的那间小小的教室里,能够把自己的理想、信念贯彻到自己的实践当中去,从而创造和书写独一无二的个人教育史。是他们的点滴创造,让抽象的教育变得无限丰富起来。不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在小学还是大学,在职校还是在普通学校……没有惊天动地,没有大刀阔斧,但从未停下追求教育本真的脚步,正是这些默默躬耕,这些点滴的改变和进步,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变革的希望。

    把自己的理想、信念贯彻到实践当中去,摆脱那种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让教育生活变得幸福而有意义,期待更多的教师和学生一起做自己的建设者,去追寻那个未知的更好的我。

    王益民:理想 童心

    成长不是年轻人的“专利”,江苏省镇江市外国语学校的王益民老师,有着31年教龄,已经50岁。30多年里走过4个城市的不同类型学校,也做过行政领导,但不变的是他的一颗童心。在王益民看来,这颗童心其实就是一颗平等心,一颗理解学生的心,更是一颗追求理想的不老之心。

    过去的三年,他没有拖过一分钟的课;没有当众指责过一个人;没有一份学生考试的成绩册;没有在任何公开场合反馈过学生成绩;没有布置一次超过30分钟的家庭作业;没有拒绝或遗忘过一次学生的求助;没有一堂课学生的笑声5次以下;没有使用过一套(份)现成的资料(试卷)。他尊重并爱着每一个学生。

    年过五旬,也算“看尽繁华”,但是,王益民心中的理想却越来越清晰和坚定。3年前,他开发并实施了自己的班本课程——“行舟五样”:“行舟阅读”“行舟写作”“行舟聆听”“行舟演讲”“行舟研究”五大课程模块;他系统推出了阅读“深耕六步法”——“荐读” “导赏” “活动” “读后” “训练” “评价”名著阅读“阅读六件套”。

    这位理想主义者正在用阅读为孩子们的成长打上精神底色。

    (1月13日 第600期 《语文学习的“行舟”之旅》)

    余党绪:理性 温和

    作为一位高中语文教师,上海师大附中的余党绪深知学生在高考重压下的学习状态。他想通过自己的教学改革,把学生从一堆堆考卷中拯救出来。他认为,高中生正处于思辨能力和价值观趋于成熟的时期,给他们以思维方式上的引导和训练,是语文教师最大的责任。一定要让埋头读书的孩子,抬头用自己的眼睛,看清这个真实的世界。

    从2000年开始,余党绪将批判性思维引入语文教学,开始探索并实践一种全新的阅读课:思辨性阅读。随后,他将写作教学也纳入进来,这就是“思辨读写”教学。近年来,余党绪发表了大量相关文章和案例,并出版了《公民表达与写作教学》、《中学生思辨读本》等书。有人质疑,他为什么那么卖力地“鼓吹”批判性思维?余党绪的回答是,“批判性思维的价值,在于它试图将人类公认的那些美德,转化成一种可以显性化的思维方式,训练成一种可以解释与评估的思维习性,使之成为人的基本素养。这样,就可以在最低限度上保证我们少说错话,少做错事,让我们说话做事有根据,有逻辑,更合理”。

    有人问他,如果用三个词来表达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你会选择哪三个词?余党绪回答:多元、理性与温和。“多元,这是我对世界图景的认知;理性,是我理解和对待世界的态度;温和,是我的人格追求。”(5月25日 第617期 《理性而温和地与世界相处》)

    杜文斌:纯粹 坚持

    杜文斌,厦门市滨北小学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他走进公众的视野,是因为他七年如一日地开展“儿童公益故事角”活动——每个周末,他都会在厦门一个书城给孩子们讲故事, 7年风雨无阻,没有任何报酬。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家长、教师开始意识到儿童阅读的重要性,他的努力,让更多的孩子接触到优秀的绘本与经典文学。

    7年时间里,杜文斌都不敢生病,因为他不想让等待他的孩子和家长失望;一周两个“半小时”讲故事时间,他可是要花费几倍的时间来准备;业余时间全部倾注在“故事角”,还总觉得不够用。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7年的公益行为,杜文斌没有得到任何物质的回报,但他觉得自己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开展“儿童公益故事角”使杜文斌由一个“讲故事”的人,正在成为一个指导者,一个文本的先行体验者,一名真正的优秀的儿童阅读推广者。

    (9月14日 第633期 《做纯粹的儿童阅读推广者》)

    蒯威:写作 少教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的蒯威老师,做学生时语文成绩并不突出,但是从教没几年就成了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怎么做到的?原来他有两大利器,一个是写作,一个是“少教”。

    他认为没有经过文字表达的思考是肤浅的。因此,从写日记开始坚持不断地写作,把写作变成一个一个学习、思考、研究的过程。看上去他和其他人一样上班、下班,结果几年下来,却在平凡中做出了非凡的成绩。热爱写作的他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编辑班刊,开发生活作文,让孩子们爱上写作。

    他积极尝试教学方式的变革,把孩子在课堂真实的学习收获作为教学根本出发点。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开始积极实践“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积极尝试“少教多学”的教学策略。“少教多学”就是要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把“怎么学”作为课堂的核心。

    一个孩子在一次作文中写道:“上语文课就像看动画片一样吸引人,就怕错过那些精彩的镜头。” 一直以来,蒯威把孩子的这句话当作最高赞赏,也当作自己永远的目标——让自己的语文课像动画片一样吸引孩子。

    (10月26日 第639期 《让语文课“像动画片一样好看”》)

    潘品瑛:共读 合作

    潘品英是厦门实验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

    7年前,她加入了“厦门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在这个由一群热爱教育、心怀教育理想和激情的教师自发成立的一个学习共同体里,她开启了自己的阅读之旅。她的教育心路因为积极的阅读思考发生着悄然的变化。

    因为自己受益于共同阅读,她想把这种方式带给更多的人,为此,她带领一群好学的妈妈成立了一个小小的妈妈读书会,通过阅读面对共同育儿问题。没想到,这个名为“小水滴”的公益组织,果真如它的名字一样,日积月累带来了穿石的力量——6年时间,发展成为包括班级读书会在内的成长共同体,参与的群体也由一个班级的家长变成整个年段的家长。通过读书,家校合作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她是一名小学教师,但是她对孩子的影响,不仅仅从课堂、校园扩大到了家庭,她还一直对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跟踪指导,真可谓是“教育要为孩子的终身负责”的真实写照。

    (10月19日 第638期 《我和一群家长的读书故事》)

    左蕾:理解 欣赏

    青岛市淮阳路小学的左蕾老师,总是有着无数学生粉丝,曾被评为“青岛市最受学生喜爱的老师”。

    学生为什么喜欢她?因为她发自内心的喜欢和欣赏每一个学生。她用拍照的方式提高自己对每个学生的“关注度”。“我想告诉学生,人无完人,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哪怕只有一点也是老师眼中的小明星!”每到学期末,左蕾都会把一个学期给学生拍的照片整理一番,为每个学生精挑细选几张,配上她亲手写的评语送给他们。

    左蕾抱定了这样一个信念:孩子上课不听讲,是我的错,是我的课没有足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既然有错,就得改,在这不断改变的过程中,左蕾不停地思考、尝试各种方式方法,于是拍照片、写日记、海量阅读、作文教学等一系列教育教学策略自然而然产生了。

    在左蕾这里,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故事的主角,都需要她用心地一一去解读,无论是成绩好的还是差的,都不例外。她能站在高处,俯视每一个孩子,通过各种方式始终关注学生,体察他们最细微的喜怒哀乐,发现孩子们的可爱之处,点燃学生生命的火焰。一个这样的老师,学生能不喜欢么?

    (9月28日 第635期 《左蕾肯定有魔法》)

    周庆吉:情怀 唤醒

    农村小学数学教师、诗人,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身份,在山东省临沂市朱保小学教师周庆吉的身上神奇地融合在了一起。

    身处全国著名的板材加工基地,就在周围的朋友同学都在讨论如何赚钱时,周庆吉却疯狂地迷恋上了诗歌;一个数学老师,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诗歌创作上。不仅如此,几乎每一节数学课,他都会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地学习一首小诗。学习“三角形”时,他想到船帆,就会带着孩子们欣赏一首冰心的小诗《纸船》。这样,孩子们的注意力很快被这首诗吸引,渐渐地让浮躁的心静了下来。而他也就和孩子们一起,开启了一堂诗意盎然的数学课。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