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土生土长的乡村美育特色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3-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初春,浙江衢州廿里镇的“农家书屋”中,时不时会出现切磋剪纸手艺的人群,这当中,有孩子也有大人。这些孩子来自于廿里镇中心小学,大人们则是镇上的居民,年龄跨度从中青年到老年。他们或切磋剪刻技艺,或交流图案纹饰,然后带着作品心满意足地回家。这样的剪纸艺术交流已经成为廿里镇孩子和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近年来,衢州市以弘扬民族文化为主线,通过挖掘乡土资源、非遗文化,跨领域多学科统整美育课程,加强乡村艺术服务,走出了一条土生土长的乡村美育特色路。

    唤醒沉睡的乡村美育资源

    衢州农耕历史久远,非遗文化资源丰富,有流行于广大乡村的戏曲、山歌,有矗立在村落的古建筑、古窑址……由于历史变迁、传承流于表象和缺乏长效性保护机制等原因,很多乡村非遗文化濒临失传,甚至面临消亡的危险。

    为此,衢州市教育局开始引导乡村学校构建美育资源,以“探寻学校所在地乡村美育资源”“筛选适合本校师生的美育资源”为两大任务,着重筛选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

    沟溪小学艺术教师通过走访、采访、资料翻阅等方式了解到,当地的美育资源极为丰富:农民画艺术、蛋雕艺术、竹编艺术、剪纸艺术、陶瓷艺术、花字对联、妈妈饼工艺、手工面艺术……其后则是对这些项目进行筛选,教师们研究后发现,陶瓷艺术中的釉上彩具有挥发作用,对学生身体有害,竹编艺术中必不可少的破竹篾环节学生无操作的可行性,花字对联则无拓展空间,故最终将农民画以及蛋雕定为学校美育课程。

    廿里镇中心小学的非遗节目已连续三年获得浙江省中小学生艺术节一等奖。学校音乐教师王彩萍介绍说,婺剧的唱腔非常考验基本功,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很大。但是节目中的武戏恰好可以与孩子们好动的天性结合起来,再加上农村孩子肯吃苦,愿意苦练。如今一到课间操时段,所有孩子都会随着戏曲音乐,做起独特的“婺剧”课间操:丁字步、兰花指、荷叶掌……

    此外,还有余东村的农民画、碗窑村的陶瓷、霞山村的儿童画等,衢州乡村的美育资源被充分唤醒,为各校的美育工作注入了源头活水。

    创编鲜活的乡村美育课程

    对于乡村教师来说,怎样更好地使用被发掘的乡村美育资源是道难题。衢州市直指课程创编这一关键,建立了省市地三梯度导师制。

    按照要求,各地聘请省内美育专家和县区结对,创建可在区域内推广的课程,发挥规模效应。聘请城区导师领衔帮扶,每一位导师帮扶2—3所相邻乡村学校的教师。聘请非遗民间艺人为技术顾问,教授师生技艺。每个环节,导师都要全程参与和指导,直到各校课程正常运行,力求“一校一品”。

    2017年,常山县教育局和浙江致朴公益基金会合作,聘请了中国美院专家定期来常山指导。专家组经过调研发现常山农村人口流动量大,留守孩子对传统节日的关注程度越来越低,因此最终商讨确定了“节日”课程主题。课程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大传统节日为题材,着力探究它们的历史、习俗、文化意义。每节课的内容都力争贴近乡村孩子的生活实践,以孩子们熟悉的美术表现形式为载体,不强调技法,让孩子自由自在地画,重在表现孩子内心真实想法和真实情感。所有作品不评奖,只安排展览,每月一次在全县学校进行巡回展览。

    同时,衢州市教研室组建了美育精品课程专家委员会等机构,开展乡村美育精品课程评比,成立乡村美育工作坊。仅最近三年,衢州的村校就新创了80多门乡村美育课程,其中有5门被评为浙江省精品课程。

    搭建绚丽的乡村美育展台

    开化县霞山村是个古村落,村里居住着不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关爱,孩子们的身心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三年前,村里创办了乡村振兴美术馆,多次举办“霞山小学留守儿童绘画作品展”。留守儿童小郑参加了学校的美术社团并展出了个人作品,从此以后他对绘画充满了兴趣,整个人也变得更加阳光自信。“现在孩子回到家就和我们聊画画,爷孙俩的沟通也多起来了。”小郑奶奶说道。

    为给乡村孩子的美育成果提供展示机会,衢州市进行了许多尝试,包括在全市乡村学校开展“一校一坊”美育工作坊创建活动,让工作坊成为孩子们的美育展示平台。利用乡村文化礼堂阵地,让文化大礼堂成为孩子们表演节目、举办展览的“基地”。发挥乡贤和社会公益组织的作用,建立乡村美术馆或开展乡村美育专项行动。同时,利用互联网开展云上课堂共享、云上合唱等美育活动等。

    “让美育在乡村孩子心中种下高雅艺术的种子,是衢州积极开展乡村美育的初衷。可以预见,在将来,乡村美育所带来的长久影响,也将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的动力。”衢州市教育局党委委员、总督学程卫东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