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匠文化”品牌 培养工匠型人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4-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参加实践教学 学校校训石:尚德修能,知行合一

    职业教育承载着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职能和神圣使命。不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产业,工业经济还是数字经济,工匠人才始终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工匠精神始终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精神源泉。在63年的办学历程中,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把“工匠精神”融入办学宗旨、融入育人实践,形成办学传统,“匠文化”已经成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赋能学校培养高素质工匠人才。

    在学校网络布线实训室,全国首届技能大赛“信息网络布线”赛项金奖获得者李铭,已连续在一大堆网络电线中坐了好几个月,除了睡觉、吃饭、上洗手间,他一直戴着专用眼镜、专用手套在练习。

    在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实验车间里,几台大型设备正在运转,毕业工作才3年的陈方旻,两眼紧盯电脑屏幕,不停测试航天产品性能,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正在为“神舟”系列载人飞船择机发射做前期测试工作。

    负责“神舟”系列关键部件“放电调节器”生产研制、历经300余次发射试验考核、圆满完成168次发射试验任务的顾威,已先后参与了中国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等多个型号、50多个大国重器的电源控制器电装工作。

    1970年,上海成立运载火箭研制组,1963年才从学校毕业的尤耀华便担任了安全系统研制组组长,研制外弹道无线电测量系统和安全自毁系统。经过夜以继日的奋战,在无数次的失败和失败后的坚持中,成功完成了引爆试验并攻克了晶体振荡器抗震性差的问题,在酒泉发射基地,尤耀华参与了和“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在一起的现场发射。1972至1973年,尤耀华多次随上海运载火箭研制团队向国家领导人汇报工作。

    毕业不久便参与国之重器研制,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大国工匠禀赋的工匠人才,这是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骄傲,也是学校以工匠精神为核心,打造“匠文化”品牌的结果。“‘尚德修能,知行合一’是学校的校训,坚持德技并修,培养师生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匠文化’建设的核心要义。”学校党委书记田钦说。

    建校初期,学校背靠行业,励精图治,白手起家,专业建设、课堂教学与动手建校并举,埋下了工匠精神的种子。在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部门的领导下,学校汇集了上海仪表电子工业企业的大量技术人才和知识分子,充实了学校的领导班子与师资队伍,这些从企业走来的教育者,把工匠精神融入了办学思想和教育实践。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上海市教育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学校经过学历教育、成人教育和职后教育等多种职业教育办学尝试,并引进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办学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形成订单制、学徒制、校中企、企中校、劳模大师工作室、金牌教练训练坊、企业冠名的学生创新工作室等多种形式的工匠人才培养方式。

    学校引劳模、工匠、行业大师等进课堂,开展“匠文化”课题研究,建设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工匠精神养成相结合的课程思政体系,形成了“匠心中国”系列课程、专业课程、综合素养课程、技能比赛和仪式活动等多层次互补的“匠文化”育人圈层。学校编撰《校志》、创作校歌、制作《形象手册》、建设校史馆和“工匠校史”文化长廊。成立顾威技能大师工作室、彭雪海金牌教练训练坊、国家5G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由罗克韦尔企业捐赠3000万元建设的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腾讯学生创新基地、非遗木雕大师工作室、院士(专家)工作站、市级技术研究中心等,形成高质量工匠人才培养平台。学校多名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教师、东方学者荣誉获得者深入教学一线手把手教学生,在身教重于言教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传承工匠精神。

    产教融合是工匠人才培养的肥沃土壤。长期以来,学校密切关注电子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城市服务业技术进步及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订单教育培养、现代学徒制、实训基地建设、技能竞赛、企业能工巧匠兼职授课、科研项目、教师培训、学生就业等方面的校企融合产学合作。截至目前,学校与上海仪电(集团)有限公司、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龙芯中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物联网行业协会、上海航天部门、腾讯公司、罗克韦尔公司、西门子公司、谷歌信息技术(中国)有限公司等300多家中外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以航天特种人才培养为例,早在2005年,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了“以航天精神铸魂为引领、以航天制造能力培养为根本、以培养体系创新为支撑”的航天特种部件制造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形成了“航天精神贯穿育人过程、航天岗位引导专业组群、航天企业定制教学内容、航天标准渗透教学环节、航天工匠共建教学团队、航天质量规范考核机制”的“六航”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已定向培养1500余名航天一线人才,航天八院70%以上班组长是学校毕业生。毕业生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奖”“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负责神舟飞船、运载火箭、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等航天重器关键部件研制,逾百人次参与现场发射任务。在通信网络人才培养方面,2019年以来,腾讯学生创新基地承接项目60余项,服务企业、高校及社会团体500余个。2016年,支援G20杭州峰会期间的网络安保工作。2017年至2021年,连续为重大社会活动进行网络维护和监控服务。曾获上海市大学生信息安全大赛特等奖、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比赛一等奖及担任360奇虎政企安全事业部上海大区总经理的校友薛兴儒说:“工匠精神,也可以理解为‘把长板做到极致’,这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是具有优势的,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历练和成长的文化氛围和技术条件。”

    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赵坚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更新迭代,面对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实际需要,学校胸怀‘国之大者’,正在立足临港新片区的区位优势以及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产业优势,畅通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衔接,在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学校将依托产教融合基地、产业学院、科创园区、世界技能大赛学院等载体,与区域、行业、企业、国际组织等开展深度合作,实现电子信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等产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质量培养培训,技术、工艺、流程等的创新改造,以及学科专业群的高水平建设。以创建职业本科为契机,学校坚持以产教融合为基,进一步创新了工匠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机制。

    今天,走进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大门,高大的“尚德修能、知行合一”校训石映入眼帘,校训石两边的灌木草坪郁郁葱葱。来到学校东南面,一条“工匠校史”文化长廊临河而建,紫藤蔓蔓,葳蕤若霞,自然美景与工匠精神交相辉映,述说着学校60余年来的“工匠校史”,讲述了从学校毕业的11位工匠人才的故事,他们有:中国科学院院士;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代航天人、长期致力于导弹和运载火箭研制、“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奖章获得者;参与过秦山核电站、长征捆绑式火箭等工程配套建设的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开发临近空间太阳能电源系统,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空白的上海工匠;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首席技师,在航天飞行器电源组装岗位上多次解决载人飞船、探月工程等多个重点产品控制单机和模块装配疑难问题的全国技术能手;曾获2020年首届职业技能大赛暨46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信息网络布线项目金牌获得者、上海市技术能手;上海市技术能手获得者……

    “弘德路”“弘知路”“弘行路”……学校的每条路都有与工匠精神相得益彰的专有名称,弥漫着“匠文化”的气息,营造出崇尚工匠精神的浓郁氛围。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毛玉婷)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