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优秀成果 畅通对话交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2-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23年11月18日,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以下简称“教博会”)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正式开幕,100余场高水平论坛、1100余场互动工作坊、2200余项创新成果集中亮相。本届教博会以“汇聚·共享·创新——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教育优质均衡、教育治理现代化、新课程改革、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数字化、教育质量评价六大领域,采取展览展示和会议论坛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在为期4天的教博会期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综合采用推介优秀成果、举办高水平论坛和工作坊等形式,展示和推广体现时代需求的融合出版成果,为全国教育工作者、学者专家提供对话交流的平台,推动成果应用落地,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3京师科学教育大会

    演讲嘉宾:郑永和,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门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综合组、信息科技课标研制组、科学课标修订组专家

    演讲主题:推进实验教学与科学教育数字化转型

    主要成果:《信息科技学科学生学习指导手册》

    就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而言,《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增加了以探究实践为特征的工程技术教育内容,同时,“信息科技”课程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分离出来,由一门操作技能学习为主的课程转变成为一门对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具有全面影响的基础课程,“科学”课程和“信息科技”课程在科学素养和数字素养方面的育人作用受到高度重视。特别是信息科技的实践内核对于支撑学生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工程技术观念等多种素养训练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弥补我国科学教育中实验、实践教学短板意义重大。因此,基于科学教育新理念,结合《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要求,研制适切学生认知发展阶段规律的学习资料与课程资源成为重要的现实需求。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在促进科学教育数字化转型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针对《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结合科学教育新理念,遵循育人模式改革的底层逻辑,坚持素养导向育人目标,紧扣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编写了一套适合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使用的学习参考资料——三至十二年级《信息科技学科学生学习指导手册》。

    本套参考资料依据《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结构,包含了小学三年级到初中八年级的“在线学习与生活”“数据与编码”“身边的算法”“过程与控制”“互联网应用与创新”“物联网实践与探索”模块。每个模块分为上、下两册,共12册教材。三至五年级主要采用“单元—项目—任务”的结构编排。每个单元是一个大任务,一般包括两个项目,每个项目又根据一定的逻辑关系拆解为若干个小任务,单元结尾处设单元评价,包括单元练习、总结反思和多元评价。每个小任务的基本结构均由“引入—探究—生成—应用—评价”五个环节构成。参考资料六至八年级采用“单元—任务”的结构编排。每个单元是一个大任务,根据一定的逻辑关系拆解为若干个小任务。每个小任务的基本结构均由“引入—探究—生成—应用—评价”五个环节构成。

    本套参考资料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编写,注重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以任务为驱动追求学生本位的深度探究与合作交流,强调项目成品的展示与反思,坚持全生命周期的项目体验和评价过程。倡导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将抽象的知识概念和复杂的科学原理融入具体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与核心能力的发展。遵循创新教育理念,坚持创新实践与自主可控导向。融合诊断性与学习性评价,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在编写过程中,将纸质材料的编写与学习平台的开发、数字资源的建设有机结合、一体化开发。学习平台提供丰富的数字资源与学习工具,集在线学习、编程工具和物联网平台于一体,支持项目式学习与过程性评价,全面提升学习效率。期望通过一体化学习参考资料开发,缩小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在“信息科技”课程学习条件上的差异,满足不同地区学生的学习需求。

首届美育改革与创新论坛会

    演讲嘉宾:彭吉象,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会长,教育部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艺术组总召集人

    演讲主题:艺术教育重在立德树人以美育人

    主要成果:《京师艺堂 美育系列课程》

    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迫切需要创新型的人才,艺术能够培养人的想象力。钱学森先生有感于这方面的问题,晚年花了大量的时间来进行美育和艺术教育的研究。李政道先生讲,科学与艺术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北京大学有一次邀请杨振宁教授作一次讲座,让他自选一个题目,他选的题目叫《对称中的美》。当前,人类科学和艺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阶段,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艺术教育的地位更加凸显,美育进一步深入人心,成为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原有的音乐和美术的基础上,加入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三个学科,由这5个学科共同组成艺术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能教育,应该是一种审美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而是素质教育;不是简单的艺能习得,关键在立德树人。第一要坚持以美育人,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善的人格。第二要体现艺术教育的综合性,首先是音乐、美术、书法以及“新三科”的综合;其次是不同艺术门类的综合,艺术分类有很多方法,但万变不离其宗,在美学系统和创作方法上长期相互借鉴、融会贯通,音乐教师除了教音乐,还应该教舞蹈和尝试教戏剧,美术教师除了教传统的绘画、雕塑、摄影,还应该涉猎电影艺术教育。当然,广大教师需要接受专业的辅导和培训。还有艺术与自然的综合,除了艺术美育,还有自然美育及社会美育,美育本身就是融合的。核心素养强调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的循序渐进与贯通,中小学艺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更多的是培养读者、观众和听众,重在真正为学生营造审美的环境与氛围,提高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真正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8岁儿童阅读能力测评论坛

    演讲嘉宾:周兢,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ESEC儿童语言研究中心主任,世界学前教育组织中国委员会执行主席

    演讲主题:数字化时代早期儿童阅读能力评价的机遇与挑战

    主要成果:3—8岁儿童阅读能力测评系统

    3—8岁儿童的阅读材料是以图文为主的图画书,他们在阅读过程中,逐步理解画面形象含载的人物、情节、故事和知识信息;逐步获得文字意识,实现图像文字和口头语言的对应,逐渐增强对汉语文字的认识;在进入小学后,儿童开始集中大量识字,逐步完成从以图为主到以文为主的阅读转换。怎样准确地确定儿童青少年的阅读需求和阅读能力,特别是3—8岁儿童的阅读需求和能力?为此,世界各国开展了大量的儿童阅读能力测评研究。

    数字化时代的技术发展,给我们用整合的思路开展早期儿童阅读能力评估提供了新的条件,也向我们提出了如何进行科学、适宜和多元方式评估的挑战。“3—8岁儿童阅读能力测评”研究团队整合多年对儿童早期阅读的研究成果,构建起一套3—8岁儿童阅读能力测评的框架。这套测评体系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儿童立场优先的测评。评估目的是测量儿童现有的阅读水平,并提供有效的提升和发展建议。(2)实证研究支持的测评。团队对中国儿童早期语言学习和早期阅读发展做了多年研究,形成了测评实证研究数据,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中国儿童语言和阅读发展的常模,成为发展评估指标的主要依据。(3)数字技术支持的测评。借助于数字技术,团队通过视觉信息、听觉信息和语言表达信息等多通道的采集,辅之以儿童游戏特点的方式,完成有效评估过程。

3—8岁儿童分级阅读标准研制与应用工作坊

    主要成果:3—8岁儿童分级阅读标准

    2023年2月24日,《3—8岁儿童分级阅读指导》团体标准正式颁布实施。该标准是国内首个少年儿童分级阅读团体标准,未来还将继续研制3—18岁儿童青少年的分级阅读标准,这一系列标准将从出版发行、阅读推广、教育培养各环节全面解决少年儿童“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在标准应用方面,少年儿童分级阅读标准研制与应用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组织了2023年度3—8岁儿童分级阅读推荐书目的评选,从70余家出版机构报送的上千种参选作品中评选出290种图画书及一套“京师阅读树·京师幼儿原创绘本分级阅读”课程。实验室在杭州市庆春路购书中心、兰州市西北书城建成两家分级阅读体验馆,研发上线了少年儿童分级阅读线上平台和微信公众号,举办了一期面向全国一线幼儿园教师的分级阅读指导线上培训。

    未来,实验室将继续升级分级阅读网络平台,打造集图书推荐与销售、儿童阅读能力测评、分级阅读课程、阅读指导培训等业务于一体的服务平台,推进少年儿童分级阅读体验馆建设,其中北京西单图书大厦馆和西安汉唐书城馆即将投入运营。2024年,实验室计划上线儿童阅读能力测评系统及分级阅读课程,为学校、教师和家长提供学生整学期、整学段的阅读轨迹和阅读成长经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