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智趣共生”的路上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1-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良师小传
韩东,安徽省淮北市人民路学校校长,特级教师,“宝武杯”全国杰出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培养对象,安徽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省十佳青年教师、省中小学培训专家,主持1项国家级课题、4项省级课题、5项市级课题,多次获得省市教学成果奖。 扫码观看
《好玩的谜题》
执教者:韩东

    “学习首先要让学生感兴趣,才会积极投入其中,乐此不疲!但如果只是让学生感受外在的‘趣’,很容易使知识的学习变得肤浅而没有深度,要想使学习走向深入,就必须强调内在的‘智’。当‘智趣共生’之时,学习才会提升。”我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父母教学之趣,引我入行

    我的父母都是小学教师,我小学就是在父母执教的学校就读的。虽然他们对我的学习要求很严格,但我不仅没有厌恶学习,反而特别喜欢听他们的课。究其原因,是他们的课总是那么风趣幽默。

    记得母亲教学“灭”字时,她先用火柴点燃一个小纸团,然后用黑板擦向下一压,这样,火就“灭”了,形象化的演示让我们对“灭”字刻骨铭心;记得父亲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让我们齐唱青蛙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唱着唱着,我们的声音越来越杂乱,慢慢地,都不愿意继续唱这首永远唱不完的青蛙歌了。“你们能不能想想办法,一口气唱完这首歌?”他的一句话启发了我们,顺势引出了用字母表示数。

    正是在这种趣味十足的教学影响下,我对学习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对教师这个职业产生了好感,梦想着长大以后也能成为像他们那样的教师。

    在我上中学时,机会终于来了。一天学校放两天假,正好小学还在上课,我便跑到父母的学校,找了一个班,像模像样地上了一节课。可就算我很努力地“教学”,面对“叽叽喳喳”的学生,我还是手忙脚乱一团糟,总上不出父母那种举重若轻、信手拈来的感觉。尽管如此,事后父母还是表扬了我敢于在“大场合”下展示风采的勇气,以及我与学生的亲密互动。而对于“蹩脚”的教学,他们则是微笑地告诉我:“等你多学点儿知识,再长大一点儿就能上好课了。”

    虽然,这次没有成功,但我很高兴,因为我似乎从“教学”中找到了一丝乐趣。这份乐趣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以后就读师范专业。

    名师大家引领,让教生动有趣

    进入工作单位后,我遇到了三位数学名师——周雪峰、罗煌和田志锋,他们从不同层面影响了我的教学。周老师是全省赛课一等奖获奖者,每次听他的课,总有一种酣畅淋漓之感。为什么他的课总那么吸引人呢?一次次的观摩后,我发现了其中的原因——有趣的情境、幽默的表达。后来我也学着他那样,充分利用情境互动、数学游戏、实践活动等方式开展教学,效果还真明显,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我也顺利获得了全市优质课一等奖。

    我遇到的第二位名师是罗煌老师,他是教研组长,经验丰富且有思想,当他看到我的教学后,理性地对我说:“直观的感官刺激产生的兴趣,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来得浓烈去得也快,多变且不稳定。”接着他提出了一些建议:“要多关注概念的理解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在触及数学本质的基础上,让学生深深地喜欢数学。”在他的指导帮助下,我的教学方式开始慢慢转变,浅层次的“趣”转向了数学内在的“理”。

    后来,市教研员田志锋老师开始关注我,多次为我搭建市级展示平台,经常带着我分析教材和设计教学,梳理如何在教学中“趣促理,理生趣”。田老师的帮助历练了我,加之大量公开课的经验,我的课堂教学技能很快从稚嫩走向娴熟,先后获得全省及全国赛课一等奖。

    各种获奖使我得到了许多鲜花与掌声,开始有点儿骄傲自满,少了以前那种“冲劲儿”与创新。职业的倦怠是每位老师到达一定阶段都会经历的,这个时期就像深陷泥潭之中,很难跨越。走出自己的舒适圈,超越对现在的自我认知,以强烈的内驱力为支持,去向优秀的名家学习,置身于卓越的环境中,知不足而奋进,可以帮助教师更快地摆脱泥潭。我便是在这种情况下觉醒的,此时我遇见了生命中的又一位重要的人——华应龙。

    记得那是省外的观摩课,我设计了一节“精致”的“圆的面积”,整节课教学流畅,活动充分,满以为“完美”的课会得到赞美声,结果华老师的一句“学生真的知道圆要转化成长方形吗?我们的教学不能人云亦云,一定要对习以为常的做法多深入思考”,让我顿时如梦方醒。

    从那天起,每次教学我都会先“课前慎思”,再“课中笃行”,最后“课后明辨”,正是这种带着问题不盲从,并真实坦诚地剖析“教学中的得与失”的意识和习惯,使我的教学不断地推陈出新。

    后来再次教学“圆的面积”时,我自觉地开始了反思:首先,转化是学生的意愿吗?其次,一定要转化成长方形吗?再其次,在转化的过程中,学生是“创造者”还是“操作工”?正是在这三个问题的追问下,我积极实践,才使课变得有厚度、宽度和深度。

    当我上完这节观摩课后,华老师的一句“上完这节课,你对教学中的‘趣’与‘智’有没有新的认识?”顿时让我有了新的思考。

    数学教学应该是有“趣”的,更应该是有“智”的,“趣”是为了“智”的发展,“智”的发展促使了深层“趣”的提升,如此循环下去,最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正是这种思辨与实践让我更上一层楼,先后获得“宝武杯”全国杰出中小学中青年教师、省特级教师、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省十佳青年教师等十余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凝练教学主张,提升学生素养

    2023年6月,我作为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培养对象,参与了东北师范大学研修基地的学习。根据培训要求,我需要提炼并形成个人的教学主张。

    平时的教学千丝万缕、千头万绪,慢慢地,我们被裹挟于日常教学的汪洋大海之中,泯然众人。我只顾往前,还真没有仔细驻足观望自己的教学特色,就算是有所思,也只是零碎的、浅层的思考,根本就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何谈什么“教学主张”。

    庆幸的是,在我一筹莫展之时,东北师范大学的马云鹏、王艳玲、孙兴华和丁锐四位教授组成的“超级天团”开始为我“量身打造”。首先,他们一起分析了我的几节典型课例,发现我的课堂教学有趣且具有思维的张力,便从中抽取核心要素“智”与“趣”,赋予其教育意义加以提升;接着,对“智”与“趣”两个概念的纵横交错、似是而非、模糊不清的观念,进行分析、比较、鉴别、筛选,澄清其内核与主线,初步构建出逻辑自洽、结构清晰、意义完整的智趣相融的体系,并形成了从“乐趣(快乐、有趣)”到“理趣(数学理解、思想方法)”再到“智趣(关联、迁移核心素养)”的框架结构;最后,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图式抓取行动模式,构建出既有科学性又有可操作性的“智趣共生”教学主张。

    在专家的引领与指导下,我在教学中主动地理性思辨及实践建构,不断地丰富完善“智趣共生”教学内涵。一方面,在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全身心参与,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以作用于数学学习,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关注教学中以具体与抽象、运算与推理、几何直观、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等为重点的思维活动,获得数学核心知识,把握数学的本质和思想方法,进而发现数学的简明、精妙、理性等思维之美,以作用于学生的情感,感受数学学习之乐。兴趣与思维交织,产生了数学学习的持久动力,提升了数学的价值和意义,学生的学习从“乐趣”走向“理趣”最终形成了稳定的“智趣”,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除了在教学中积极践行“智趣共生”教学理念外,我还积极把这种理念传播给师范生,先后在淮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和本科生、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大专生教学中担任外聘专任教师讲授这门课程,广受师范生的喜欢。

    智趣共生,数学教学应然的本真样态!它顺应了儿童的天性,培育了数学的理性,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我会在这条路上继续前行,以实现教学的价值引领和学生的生命成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