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摄影创作”课程 优化混合教育实践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1-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大数据时代的技术变革,推动教育改革踏上新征程,雨课堂成为各大院校开展教学的重要渠道,搭乘信息化教学的“早班车”,不断探索更具适配度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四川师范大学充分发挥雨课堂优势开设“摄影创作”课程,突破授课对象、授课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通过网络整合全国各大高校优秀教学资源,进一步探索混合教育实践改革。本文系2021年度四川师范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项目线上线下混合教育“摄影创作”课程(编号:20210454XKC)的结项成果。

    创新开展“摄影创作”课程

    “摄影创作”课程是四川师范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核心课程,授课对象为大学一年级学生。课程依据教学目标,分为摄影技法训练、创意摄影训练、专题摄影训练等若干阶段,步步递进、层层提升,逐渐提高理论学习的难度和技能培养的专业性。以技能培育为中心,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摄影创作潜能,激发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热情,树立持续开展创作探索的专业发展目标。

    “摄影创作”课程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模式,积极开拓教学资源及教学模式的新局面,凝聚多方合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将丰富多元的网络资源与课堂知识进行融合衔接,帮助学生提升理论认知,构建更多学习渠道,同时有效控制教学成本,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进一步契合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教师通过课程研发、系统梳理、平台分流等系列举措,着力推动课程资源共享,方便学生自主进入选课平台随时开展学习,在涵盖海量知识内容的资源库中,结合课堂知识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材料,有效提升课堂效率,开阔学生理论知识视野,强化专业技能实践,培养与时代接轨的优秀专业人才。

    创新的教学模式显著提高课堂教学的完成度,利用混合模式翻转课堂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完善知识内化的全流程,也对传统专业教学进行重新定位。课程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从新知识中发展新思维。与此同时,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明显提高,通过网络开展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的教学,运用新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探索混合模式教学改革

    “摄影创作”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经过近10年不断探索,四川师范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逐步实现该课程的混合模式教学改革,优化理论到实践的进程,通过学生互动提问、翻转课堂相互点评等方式,精准对接每名学生,从思维整理过渡到口头表达,持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课程划分为“线上拔高”“线下理论讲授及实践”两个部分。其中“线上拔高”主要聚焦于挖掘慕课网络资源扩充课本知识,配合教师撰写课程实施大纲,创新理论运用方式,助力学生提高学习质效;“线下理论讲授及实践”则围绕总体教学目标,进行进阶式教学,从单反相机基本使用方法、摄影主题表达、个人风格建构等多个层面,系统建构并解构理论知识框架,协调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融会贯通,打造多元立体的课堂体验。

    在教学实践中,传统教学单向度教授模式已难以适应数字时代变革,教师与学生之间难以形成交互式沟通,学习成效更多通过作业或期末试卷得以呈现,这种滞后性反馈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持续优化。“摄影创作”课程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利用“雨课堂”平台动态化管理教学流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有效改革传统课堂教学,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学校重视使用多媒体授课载体,师生通过微信扫描的方式建立虚拟课堂链接,通过基础沟通桥梁实现充分交互。“摄影创作”课程运用“互联网+”智慧教学模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形式之一,以严谨客观的态度对教学效果进行系统科学的评价,构建客观评价体系,着力推动全新教学模式持续发展。

    课堂中,教师建立课堂链接,通过互联网授课,师生以发送弹幕、发送试卷、主观问答的形式实时互动,形成有效沟通与及时反馈机制。教师据此及时调整课堂节奏,实现重难点同频讲解,形成课前—课中—课后的有机融合,助力学生充分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

    为了进一步提升混合教学模式的育人实效,学院多措并举完善教学软硬件设施,为“摄影创作”课程配套多媒体设备,助力师生方便高效地获得全新教学体验。课程开设以来收获广泛好评,学生对充满活力的教学模式表现出了更强的接受度与主动参与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关注学习体验,不断丰富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不仅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有效吸收,更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展现学习成果,通过学习与创作的过程激发专业热情,切实有效地提升了专业教学效果。

    (张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