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在式+学社制”推动应用型大学产教融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1-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为了破解应用型大学产教融而不合、合而不深、貌合神离的实践难题,回答好新时代应用型大学产教深度融合的时代之问、现实之问,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实施“泛在式+学社制”人才培养体系,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和创新性探索。

    泛在式学习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网络化、泛在式的自主学习场景,创新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消除教学资源缺乏针对性、学生学习时空受限、课堂教学效果评价非数字化形态等弊端,推进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应用,强化教与学全过程的数据采集和效果分析,充分调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数字化课程。

    学社制是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制定符合专业培养方向的学社体系,按照行业导师、学生数和行业发展需求命名学社,确定每类学社的学生数量。学社与班级并存,由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开展岗位课程的学习,体现“传、帮、带”。每个学社都有相对独立的实践场所,依托校内外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开展。学社运转根据合作企业岗位计划班次安排,严格执行实践教学企业运行规范。学社成员每天有4到6小时的时间开展实岗真做,确保在深刻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构建“专业+产业”的教学体系

    每一个专业都对应一个产业,配套若干家企业。一方面,学生通过泛在式学习方式进行专业数字理论课学习,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实现了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人人皆学,同时,数字课程可以反复学、持续学,有效地提高了理论课的学习效率。在此基础上,学生进入学社,选择专业方向对口且与市场高度接轨的校内产教融合型企业开展实岗真做,实现动手实战能力“从0到1”的突破,之后,学生进入本行业中的头部校外合作企业,实现实践能力“从1到N”的飞跃。“专业+产业”的教学体系,重塑了数字教育生态,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短兵相接”、教学和生产“无缝衔接”,使学生学用结合、知行合一。

    构建“数字+活页”的教材体系

    运用数字化手段,实现课程资源的数字化,创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丰富开放共享式教学资源,构建突破时空界限的特色课程,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数课包括理论数字课和岗位数字课,理论数字课程有线上视频课、线下讨论课、测验,岗位数字课程有线上视频课和测验。线上视频课,即教师完成课程录制后,学生利用MOOC平台进行泛在式自主学习,在线完成课程随堂练习与单元测验,视频中设置恰当的学习目标与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学会科学地思考,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提出疑问、合作交流。线下讨论课,师生面对面互动交流。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以岗位工作要求和项目内容为指导的岗位实践课程教学大纲,明确每个岗位所需的实践单元内容及相应时长,强化每一班次岗位实训内容和质量标准,根据岗位课程教学大纲制定详细的岗位指导书,即实践课活页教材,包括岗位流程、内容、标准、考核等。

    构建“师徒+朋辈”的学习体系

    各学院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制定符合专业培养方向的学社体系,学社根据其行业企业覆盖的领域分为专业学社和行业学社。选拔优秀的“双师型”教师担任学社导师或导师助理,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对学社学生进行专业指导,负责专业质量把控,确保学员实战专业水平合格;同时积极提升专业实战能力,承担岗位培养任务,负责本岗位实岗真做指导书编写和完善、岗前培训、岗中疑难问题的研究和小型岗位理论课的建设,向卓越师资方向发展,实现团队协作,共同成长,完成满足市场需求的创新性产品与服务,形成“双导师”协同培养。行社导师进行统一指导管理,负责学生的行政管理和专业水平的辅助管理,确保学生达到专业水平的同时具备优质的职业精神,成为优秀的社会适用人才。朋辈学生学习指通过建立朋辈互帮互助的机制,由学社内优秀成员帮扶后进成员,达到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效果。各学社可以根据自身特点,从某一岗位级别开始设置朋辈式指导考核要求,由该岗位等级的学生指导低岗位级别的学生;根据被指导学生考核结果,确定高等级岗位学生的考核结果;指导考核合格的学生,可以晋升更高级的岗位。“师徒+朋辈”学习体系的建立,构建了导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紧密型的学习共同体。

    构建“能力+素养”的评价体系

    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将服务行业企业、服务社区作为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将先进技术成果转移、创新和转化应用作为科研评价的主要方面,着力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理论数字课程成绩考核评定,包含平时成绩和结课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又包括线上视频学习成绩、单元测试成绩、线下讨论课成绩;岗前培训数字课程成绩考核评定包含线上视频课成绩和结课考试成绩,教师也可根据课程特点自行设定考核内容和方式。实践教学,由学校行专委制定不同等级的岗位能力认证标准和岗位证书,通过恒星能力认证体系,实时检验学生的实战能力。符合某个岗位能力认证标准并通过考核的,由院级岗位能力认证小组发放《岗位能力合格证》。

    构建“教学+集团”的保障体系

    学校按照产教融合型企业的标准成立教育集团,作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场所,完成相关实践教学任务。学院设立专业教研室与研究院,企业配套提供专业训练的产业,引企入校,校企一体,统一规划协调,运营推动,促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承担应用型人才培养任务。根据专业建设和发展需要,以课程为基础,实施学院与基地专业共建,共建师资队伍、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建教学评价体系、共同研究教学课题、共同促进合作就业,提升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机制,培养懂理论能实战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合力推动学校发展。

    “泛在式+学社制”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导下教育教学领域的一次深刻变革,是探究学习、知行合一教育思想的深化与发展,是全体恒星人在产教深度融合上的创新成果,有效地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董事长 陈昌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