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科学学习潜能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1-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同时也是一门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科,在生活化理念下进行小学科学探究教学的研究,不仅符合新课程理念,也是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吐丝口小学秉持“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在科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从挖掘生活化实验资源、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组织生活化教学内容、采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布置生活化课后作业等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

    挖掘生活化实验资源——因地制宜,变废为宝

    生活是科学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科学是无法进行“无土栽培”的。科学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作为一所乡镇学校,面对实验资源短缺的现状,学校科学教研组创新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可用于科学实验的资源,如废旧易拉罐、饮料瓶、玻璃、塑料、橡皮筋、家里的油盐酱醋、生活器具等。这些普通而习见的生活材料,经师生稍加改造,便变废为宝,成为开展一系列富有创意的科学实验的适宜器材。例如,用小玻璃瓶、糖浆瓶及吸管、卡纸制作简易温度计;用废旧木板和玻璃、易拉罐、小铁钉、香、蜡烛制作风的形成演示箱;用饮料瓶、剪刀、废旧鞋盒、三种土壤、空针管制作测量土壤保水性装置;用废旧报纸制作纸船,探究纸船在水中的浮沉原理;用塑料瓶模拟简易的生态瓶,观察生物链的运作模式;用石头研究地质学知识;等等。这些实验材料生活中随处可见,既易于收集,又能培养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这些实验简单易行且充满趣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便掌握了科学知识。

    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身临其境,引人入胜

    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将科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场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校科学教研组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特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精妙设计,循序渐进,启发诱导学生的思维一步步走向深入,使教学效果得到良好的呈现。例如,在学习《生物的启示》一课时,教师拿一枚生鸡蛋并抛出“鸡蛋是否易碎”的问题,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说“是”。教师不予评价,而是让学生进行“握鸡蛋”比赛。学生兴趣十足地参与进来,并憋足劲,使劲握鸡蛋。当然,结果会在教师的掌控之中——鸡蛋不会被握碎。学生在好奇、惊讶、不可思议中开启奇妙的科学旅程。例如,学习《我从哪里来》一课时,教师设计一项亲子活动:让学生在腹部绑上一个约5千克重的物体,体验母亲怀孕的过程,并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通过体验,加深对课本中科学知识的理解,更认识到母亲孕育生命的艰辛。真实场景再现,让学生作为主体亲身经历探究历程,一步步揭开科学的奥秘,既收获科学知识,又让情感在体验中得到升华。

    组织生活化教学内容——体验益智,格物致知

    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社会生活是科学知识的来源,科学知识又反过来指导生活实践。学校科学教研组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校外资源,以生活化的方式将教材知识呈现出来,让学生易于理解和吸收。例如,在学习土壤和植物的知识点时,教师带领学生在校园的种植基地种植花草、蔬菜。学生在自主操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选取的土壤是否合适、浇多少水、日晒的时长等,学生在失败和成功中进行交流并获取经验,教师在最终的总结中引导学生回顾种植经历,让学生从切身的实践中理解和领悟土壤与植物的知识点。例如,学校科学教研组组织学生去动物园观察动物习性,去植物园观察植物不同季节的变化及生长规律,去博物馆观察文物以探究文史知识等。这些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融入自然,在观察中发现、在探索中求知、在体验中成长,可谓一举多得。

    采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寓教于乐,融学于趣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具有形象性,他们喜欢具体的、可直接感知的活动,而且有着强烈的个人活动愿望。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校科学教研组结合教学内容,采用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设计并开展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例如,变魔术。教师从身上拿出纸币和硬币,让硬币立在纸币上;教师从身边随意撕一小块纸,让它变成会在空中跳舞的小人。例如,讲故事。爱听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师用讲故事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氛围。教师所讲故事紧密联系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故事中理解和感受科学知识,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再如,角色扮演。由学生来扮演特定的角色,以拟人化的形式介绍其扮演的角色,不把学生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教师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发挥,并根据实际情况做适于角色的调整,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有助于学生理解和牢固掌握所学知识。这些生活化教学形式的应用引发学生进行思考、质疑、探究、讨论、反思,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在无形之中掌握了新知识、发展了能力。

    布置生活化课后作业——减负赋能,学以致用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对学生在课下学习科学知识起到很大的作用。学校科学教研组打破课堂的限制,精心设计实践性作业,让学生感到作业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一种探索机遇。例如,在学完《遗传与变异》这节课后,让学生在草地上观察三叶草与四叶草,在花店里观察不同颜色和形状的康乃馨,吃玉米的时候观察玉米颜色和品种的不同,通过这些作业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生物的变异现象,巩固课上所学知识。例如,在学习《各种各样的能量》后,教师设计了一张实验表格,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去留心观察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能量的存在形式,观察家里的电灯蕴藏着什么能量,烧水壶可以将水烧开是因为什么能量,音响中含有什么能量,食物中蕴含着什么能量等,并将其记录在实验表格上。这种生活化作业,促进了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究,真正实现了让学生在“做中学”“悟中学”“乐中学”。

    联系生活讲科学,把生活经验科学化、科学问题生活化,体现“科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教学从科学世界回到感性的、具体的、现实的、流动的生活中来,是科学教学的一条创新路径。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潜能,必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魏艳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