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提升劳动教育“靶向”施策实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年来,湘潭大学在大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学校深入贯彻《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具体要求,聚焦特色、擦亮品牌,积极探索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新举措、新场域、新模式,将劳动教育纳入立德树人全过程。

    以劳育人,打造“高阶”课堂与劳动教育相统一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将劳动教育全方位融入课堂教学的前沿阵地,是培养大学生劳动观念、增强劳动意识的根本途径。学校开设了劳动教育专门课程和融合课程,构建了“必修+选修”“理论+实践”“线上+线下”的“高阶”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社会主义劳动关系,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创业观。在专门课程中,“劳动课”设置为实践必修课,纳入全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八讲”“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劳动关系”“劳动经济”等课程则采取按需供给、精准“滴灌”的形式进行。在融合课程中,以创新课堂“劳动模块”实践、“专业+劳动教育”等方式将劳动教育深度融入专业课程。如艺术学院“风景写生”课程组织学生进行农副产品品牌设计与推广、墙绘等,以“艺术+劳动”助力乡村振兴。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红色文化+劳动”形式,充分利用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应用实验室开发劳模精神、大国工匠等虚拟仿真课程资源。文化素质课程“非遗活态传承和创新推广”通过“非遗项目实践作品展览”等教学环节,将劳动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紧密融合,指导学生动手制作竹编、剪纸、蓝染和土布等非遗作品300余件。

    以劳养德,涵育“躬勤”校园文化与劳动精神相融合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深化劳动精神培育的重要抓手,学校不断挖掘凝练“荒山起家,劳动建校,实干兴邦”的“湘大精神”,把一代又一代湘大人的“躬勤”劳动精神全方位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通过强化奉献营造劳动光荣氛围、强化笃行锻炼劳动服务能力,积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特点自主策划和组织开展各种躬行践履的劳动实践活动。辐射带动社团开展劳动活动,各学院组织开展行道树刷白志愿服务、“青年爱劳动,劳动最光荣”主题团日、天井花园“变装”主题改造、毕业生“最后一堂劳动课”等系列劳动实践。积极组织社区劳动活动,学校孝行协会在湖南省建立孝行服务基地14个,志愿者2.1万余名,累计服务老人近16万人次,服务时长超过10万小时;“金翼5·1·8”爱心团队多次开展暑期支教活动,参与支教学生2900余名,支教足迹遍布湖南省偏远地区;“爱心雨伞”“爱心血库”“代理家长”“大学生孝文化节”等成为学校品牌志愿服务活动。着力传承红色文化,党史宣讲团走进社区开展“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等红色文化专题宣讲会;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湘潭市雨湖区先锋街道红色先锋党建联盟签约开展“志愿新时代 青春新雷锋”青苗计划。

    以劳赋能,引领“创新”社会实践与劳动创造相促进

    社会实践是锻炼劳动能力、产出劳动成果、深化劳动价值培育的重要方式。学校引导学生进行“创新”社会实践与新时代、新知识、新业态相结合,集专业知识、劳动素养、实践能力教育于一体,大幅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立足红色资源优势,学校有序推进与十八洞村、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华银生态园等单位共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与立云中心小学、湘乡新元村等深度合作开展“2+4”以劳育德“大中小学一体化”劳动教育强基行动,实现劳动教育的螺旋对接,共同打造劳动教育“大实践”;围绕红色文化、精准扶贫、非遗开发等内容开展以“红色筑梦·精准扶贫”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创新”劳动实践主题活动。立足优势学科专业特点,学校打造了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团队、智能车竞赛创新团队、移动机器人创新团队等7个创新团队。在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总决赛中,学校获得全国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段小桃、段建东、李志鹏、曾令辉等5名在校学生先后入选“寻访大学生创业英雄”名单。2022年,学校入选国家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且先后获评“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湖南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湖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示范校”。(杨小军 赵晓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