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师范教育底色 培养高质量人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3-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牡丹江师范学院作为扎根边疆、服务龙江、贴近乡村的地方师范院校,秉承66载师范教育的底色,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持续深化师范教育改革,推动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了大批扎根边疆有社会责任、有创新精神、有专门知识、有实践能力、有健康身心的基础教育教师和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师范’视角下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1HLJXWP0102)、“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SJGZ20190062)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1年度“新时代大学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项课题“新时代大学‘一体两翼五融合’文化育人体系构建研究——以地方省属M高校为例”(项目编号:21DWZD04)阶段性成果。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实现党建育人高质量发展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宗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四个服务”,把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管理服务、队伍建设、校园文化等工作与党建工作一体推进。荣获“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黑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和“黑龙江省公办高校党建‘样板支部’创建单位”,“雪原英魂”入选“黑龙江省首批高校党建品牌”,2项案例入选“黑龙江省高校基层党建创新优秀案例”。

    完成审核评估试点

    推动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学校围绕建设区域高水平应用型师范大学的办学目标,贯彻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评估理念,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深入推进各项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育人能力,作为黑龙江省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试点院校,率先完成国家教育部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实现了评估指标数量的增加,实现了基础数据结构的优化,实现了核心任务质量的提升,完成了试点单位“打样”“示范”的使命。

    优化结构提升内涵

    推动学科专业高质量发展

    学校按照“控制总量、分类发展、强化特色、服务需求、动态调整、系统推进”的原则,动态调整学科专业布局结构,加快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升级、换代和新建,完善学科专业建设管理体制,深化学科专业内涵建设,引领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以学科建设为引领,“地方语言文学”和“乡村教育学”为省级“双一流”优势特色学科,建成2个省级学科支撑平台。以专业建设为支撑,优化调整结构,构建教师教育等7个特色专业集群,建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7个,省级以上一流本科专业占学校专业总数的30%。

    加强思政育人体系

    推动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

    学校依托黑龙江省课程思政示范校、黑龙江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省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和黑龙江省外语专业课程思政中心“一校一院两中心”,探索“本硕一体化”和“一体三元六维”课程思政建设新模式,将课程思政理念和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教学研究,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加强价值引领,强化思政育人,线上与线下同频,理论与实践同步,重点打造好“东北抗联精神”“乡村教育”等特色课程群,凸显示范引领作用,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具有牡师特色的东北抗联课程群,红色文化类慕课“东北抗联精神”选课学校115所,选课人数4.46万人,累计互动40.36万次。“构建东北抗联精神‘五维一体’文化育人体系”获批2023年国家教育部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形成“传承东北抗联精神 构建六搭建六融入育人格局”特色育人案例。

    推进“UGS”协同

    推动校地合作高质量发展

    学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和特色化办学思路,探索师范专业“校政校”协同育人路径,努力塑造“以师为荣、以师为本、两代师表”的师范文化。推动与各地政府部门、基础教育学校积极互动,帮助学校与乡村教育深度融合,构建了“职业信念、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创新意识、人文情怀”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新模式。有效落实了《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提出的“推动地方政府、学校、社会各方深度参与教师教育,强化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要求。

    聚焦应用型培养

    推动实践教学高质量发展

    学校设置了公共实践、通识实践、专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劳动实践、素质拓展实践6个实践模块,丰富实践内容。实践环节学分、学时比例符合标准。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精简压缩验证性实验。加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与生产、社会实际相结合的力度,实践教育与素质拓展相结合,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基础实践、专业实践与综合实践相结合。师范专业以教育“三习”为主线,制定目标化、任务化实习手册,顶岗支教、教育实习实施“63+6+1+1”模式,落实“三统一”“四涵盖”,构建“统一模式—职业体验—见习实习—强化技能—素质拓展”四年一贯的实践教学体系。非师范专业以见习、实训、实习为主线,构建“专业技能—虚拟实务—职业实训—岗位实习—毕业设计”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乡村教师助力行动

    推动特色实践高质量发展

    学校依据“乡村教育学”省级特色学科,不断优化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乡村教育为目标,树立了“立足师范、面向农村、强化技能、打造精品”的实践育人理念,构建了一体、两翼乡村教育服务体系。坚持“三关注”理念,通过顶岗实习支教、爱心课堂、精准培训等形式,组织师范生深入乡村学校,参与乡村教育实践,厚植师范生的乡村教育情怀,缓解乡村教师不足的现实压力。持续开展师范生教育改革,院院、月月技能训练活动,持续34期。构建高师教育与乡村教育区域联动体,构建了集教学、教研、培训、科研等功能于一体,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于一体的教师教育发展新格局,引导师范生深度参与乡村教育教学实践,多维度多途径推动实践育人。

    协同提质计划助力

    推动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

    学校作为黑龙江省仅有的教育部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重点支持高校,获得师范教育协同提质专项资金支持1000万元、黑龙江省教育部门配套资金300万元。与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展包括40名本科生、20名研究生在内的卓越联合培养;支持4名教师读博、15名教师访学、3名干部双向挂职,8门精品SPOC共建、8项教改项目共研;实施“双向互挂”,13名导师到海林市乡村振兴基地乡村中小学挂职副校长,同步选聘9名乡村教师担任学校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13个师范类专业完成二级认证考查,师范类认证专业占比达86.67%,师范类专业综合水平名列黑龙江省前茅。乡村教育特色凸显,建成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黑龙江分中心、黑龙江省乡村教师教育发展学院,牵头组建牡丹江市区域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联盟,为近百所农村学校提供发展平台。特色成果被其他高校推广学习。专家评价学校协同提质工作深入人心,全校上下有共识、有行动、有落实。学校协同提质阶段性成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聚焦学生中心理念

    推动师资课程高质量发展

    学校连续三年申报省级教学名师并全部获批,连续11届获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近两年,“理解当代中国”教学团队在全国教学大赛中获三等奖,在省赛区获特等奖,在省金课大赛中获一等奖;获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项;获省级高校教师教学大赛等省级奖项52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学校构建一流课程建设体系,获第二批国家一流课程9门,位居全国第181位,黑龙江省前列;建设省级一流课程31门、第二批省级一流课程23门,省内名列第4位;第三批省级一流课程18门,居黑龙江省前列。学校自主开发线上课程资源,建有慕课资源46门、SPOC资源41门。国家一流课程“妙语人生——教师口语与普通话训练”选课学校232所,选课人数9.85万人,累计互动91.11万次。

    深化专创融合

    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

    学校构建“五点筑实,四体深化,三维推进”的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专业教育“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习实训—综合实践—探索创新”的递进培养体系,对应打造了“课程、项目、竞赛、实验班、经营实体”五个融合落实基点,构建了包括专创学院、专创学营、孵化基地、专创联盟的“四体深化”专创融合平台体系,实施了学科专业融通、产学研互促、校地企协同的“三维推进”专创融合保障机制。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紧密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学科竞赛成绩屡创新高。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排行榜内竞赛:2021年获奖118项,2022年获奖182项,同比增长54%,2023年获奖264项,比2022年全年增长45%。典型经验被多家主流媒体宣传报道,研究成果荣获黑龙江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