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边疆 乘风而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3-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牡丹江师范学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课程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基础要素,深入推进课程教学综合改革,着力构建高质量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本文系2021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时代大学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项课题“新时代大学‘一体两翼五融合’文化育人体系构建研究——以地方省属M高校为例”(项目编号:21DWZD04)、2021年黑龙江省教育部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师范’视角下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1HLJXWP0102)和2020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高校思政专项项目“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差异化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以牡丹江师范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SZC38)阶段性成果。

    系统优化课程体系

    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OBE理念“反向设计、正向实施”,制定2023年版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职业信念+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创新意识+人文情怀”五位一体课程体系。

    基于“立足扎根边疆、服务龙江、贴近乡村,建设区域高水平应用型师范大学”的办学定位,根据专业特色和就业需求,师范专业开设基础教育共建课程,以突出全面育人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一践行三学会”知识、素质、能力培养,确保师资补充适应时代需求;非师范专业开设行企共建课程,突出教育教学的职业实践性,强调基础课程和行业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提升解决行业产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深入推进课程育人

    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统领课程思政目标,实施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在课程目标、课程设计与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精神、家国情怀、职业道德等育人内容,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开设2学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通识必修课程,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程,将“理解当代中国”系列课程纳入必修课程体系,推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三进”工作。

    根植家乡沃土,积极打造东北抗联精神特色课程群,以“课程+环境+实践”为路径,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统筹通识类课程,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黑龙江流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冰雪文化等内容,建设大学生励志教育、振兴乡村教育、牡丹江流域文明、黑龙江冰雪旅游资源、教师语言艺术等特色课程;出版《牡丹江师范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集》《牡丹江师范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论文集》。

    持续改进课堂教学

    以课堂教学实际效果驱动课程建设,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实施“向课堂要质量”教学改革活动,明确把课堂教学的质量作为教师岗位管理的基本内容,将教师常规教学和教学研究纳入教师考核内容;广泛运用案例式、启发式、研讨式、翻转式等教学方法,支撑课程目标达成和学生能力培养;组织课程组集体备课、研课、评课,集思广益、精益求精;建设34间线下智慧教室,鼓励师生自主开展教学创新实践;实施课前、课中、课后教学过程一体化设计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构建“牡师学堂+线上课程中心”多样化教学平台,面向全校教师提供课程门户,全方位施策,将课程教学改革动力“传导”至每一名教师。

    强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评价机制。设立学校领导听课月,形成各级行政干部、教学督导、辅导员定期进课堂听课制度;建设覆盖全部教室的数字教学服务平台,开展远程常态化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全校范围内开展课堂教学“塑金挤水”,组织一线教师编写《“金课”教学锦囊》,建立“教学挑战+解决方案+课程案例”教学模式,推动教学经验共建共享;实施“问题”课堂预警机制,限期整改、复评通过后,方可“持证上岗”,多措并举,确保课堂教学质量,形成良性、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生态。

    制度驱动课程建设

    坚持“课程是学校的产品”的理念,以制度机制建设为引擎,统筹、规范、优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各个环节,强化“学校—学院—教师”三级协同,形成全校共同推进课程建设的新局面。聚焦课程“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三个关键点,出台《本科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牡丹江师范学院“金课”打造三年行动计划》《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标准》《在线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

    建立以业绩贡献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出台《牡丹江师范学院调整绩效分配办法》,将课程育人纳入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晋职晋级的重要评价内容。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评选和一流专业、一流课程等成果认定过程中突出课程育人要求。2023年,3名教师通过国家一流本科课程通道被选聘为教授职称。运用绩效考核手段,加大课程建设奖励力度,正向激励投入教学。2021年,全校教师绩效津贴上浮50%,课堂教学课时费上浮50%;每年投入课程建设的专项经费,按照分级分类建设的原则,支持“一流课程”“课程思政”“规划教材”等教学实践项目100余项,推动更新教学内容、提升课程质量。

    提质培优一流课程

    建设一流课程教学研究交流平台,强调一流课程的建、用、学、管相结合。定期召开一流课程建设经验交流研讨会,邀请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课程建设专家,为立项课程提供课程标准解读、课程建设培训、建设技术支持等,指导56个专业245门核心课程建设;利用线上课程平台开展课后评议、教研反思、心得交流、楷模展示;通过“学校—学院—系—教研室”四级联动,构建网格化课程培训交流体系。“双万计划”启动以来,学校建设校级一流本科课程105门,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9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9门;建设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3门,获评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案例19门。

    以一流课程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课程数字化建设,将教学、科研、管理与数字资源进行有机整合,统一到数字化管理平台中来;强化“课程信息中心”的建设与推广利用,注重课程资源的使用实效,根据课程教学评价与反馈进一步优化课程资源;依托优势学科专业,改造、新建、引进“在线课程”等网络课程500余门,建设行业企业共建、共授的应用型课程114门,建设在线课程83门,不断丰富数字化课程成果。

    牡丹江师范学院扎根边疆沃土,乘着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东风,乘风而行、永不停歇。2024年,学校将进一步健全课程建设长效机制,以抓铁有痕、久久为功的毅力和决心,持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努力构建培养面向未来人才的牡师高质量课程体系。

    (韩驰 张冰 程爽 李殿伟 王岚)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