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孩子,从敬畏生命开始 □ 本报评论员 翟晋玉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1-12-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南方人物周刊》283期评选的“2011年度人物”为“中国孩子”——小伊伊、小悦悦、校车上的孩子、沉船上的孩子、被拐卖的孩子、戴五道杠的孩子、“被旷课”迎接领导的孩子……

  这些对儿童权利的漠视和侵犯,使无数本该享有美好人生的孩子失去了作为人的尊严和幸福,甚至使他们在花朵般美丽的季节便惨遭夭折。据调查,交通事故等事件造成的非正常死亡,近年来已成为中国青少年儿童的第一杀手。

  看到这些接连发生的非正常事件,不能不让我们的心情变得沉重和悲痛,然而痛定思痛之后,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减少和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每个人都是从儿童阶段走过来的。儿童是人生最稚嫩、最脆弱,同时也是成长最迅速的阶段,因此也是最需要呵护、关爱和引导的阶段。作为他们的监护者和教育者,我们应该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我们的首要职责是保护他们的安全和健康。动物尚且舐犊情深,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更应该对儿童呵护有加。遗憾的是,在当下中国,对儿童的冷漠和虐待比比皆是,甚至每年发生很多令人难以想象的悲剧。

  更令人担心的是,很多人包括一些教育工作者对这些现象已见惯不惊,麻木不仁了,更有甚者成为这种现象的始作俑者。比如让小学生在寒风中列队迎接领导视察,领导的本意是来“关心”学生成长的,结果却是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忽视和损害,何其荒诞。这种所谓的“关怀”不过是一厢情愿的自作多情罢了,如此高高在上的“关怀”对儿童来说不是福音,而是灾祸。

  对儿童的忽视和虐待的背后是缺乏对人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尽管“以人为本”的口号已经提了很多年,但在现实中并没有真正落实。“以人为本”不应该只是漂亮的口号,而应该体现在每一个活生生的人身上。要以每一个个体生命为本,而不是仅仅以少数人为本。要尊重每一个人,敬畏并呵护每一个生命。如此前提下的“以人为本”,才能从抽象的口号变成真实的存在。

  中国几千年的专制社会缺乏一种最重要的精神——对人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即使到21世纪的今天,这种精神仍然非常稀缺。不仅是最集中体现这种精神的法律还不完善,而且法律本身常常不能落实,对人的尊严的歧视乃至践踏依然随处可见,弱小的儿童则往往成为最无辜的受害者。

  对待儿童的态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尺,是检验社会良知的试金石。儿童更是人类的希望所在。当一个国家的儿童不能安全、健康、快乐地成长时,这个国家的未来便是暗淡无光的。

  期待我们能从这些悲惨的事故和荒诞的故事开始,进行彻底的反思和忏悔,让敬畏、尊重、呵护生命成为每一个人的共识,特别是成为政府依法行政的精神底色。如此,则中国孩子幸矣,中国幸矣!

  期待我们的政府和社会,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敬畏生命,真正把学生作为一个人来对待。乔布斯说,人生来就是要改变世界的。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从自己开始,为每一个儿童的幸福而努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