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召:教研员应成为引领者 □ 本报记者 高 影 叶 飞 马朝宏 韩世文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中国教师报:创建新课堂,教研引领举足轻重,作为邯郸市教研工作的领军人,新课堂建设一年来,您的总体感悟是什么?

  曹建召:邯郸的新课堂创建活动,是一场从教育观念到教育行为的革命。刚开始,我们是齐抓共管、分头并进。在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发现只有抓住课堂改革,才能抓住要点。于是,我们以课堂变革为核心,提纲挈领,统领整个理念的变革,校长的变革,教师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及评价方式的变革。然而,知易行难,当真正经历课堂变革这个过程时,我们发现,人的习惯性思维方式束缚、影响着他们的观念和行为。教师牵着学生走,这种方式还习惯性存在。教研员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必须迎难而上,在观念和操作上双管齐下。

  中国教师报:面对强大的习惯性势力,这种观念与行为的不统一,教研部门如何应对?

  曹建召:我们的方式就是走出去,请进来。带领老师到昌乐二中、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天卉中学等课改高地。同时也请专家到邯郸讲学,搞同课异构,召开新课堂博览会,通过这些活动让大家在观念上有一个认识和更新。新课堂创建只搞形式很简单,分小组了没有,桌子拉开了没有,讨论了没有,展示了没有,这是非常容易的。但是,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适时画龙点睛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当这股清新之风吹来的时候,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怎么引领,如何建设,各个突破的问题。

  要想教师改变,教研员首先要变革

  中国教师报:给一线教师以引领,研究解决课改进程中发生的问题,在建设上做文章,教研员的作用正在于此。

  曹建召:有一点,教研员同样是在传统教育观念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也需要转变,开始时也有观望和徘徊,我时常会听到一些负面声音。教师到外面学习,信心百倍,想回来尝试。结果教研员一点评又给点回来了。因此我说,要想变革,教研员首先要变革。你不变革,教师怎么跟着走,你是这个学科的总教头呀。基于此,从2010年11月起,教研员先培训。每次搞教师培训时,教研员当班长,跟着教师一起吃住,一起学习,一起反思,一起体会。教研员对新课堂有了切身的认识和体会。对我市新课堂的引领起到了很大作用。

  2011年我们又谋划、开展了教研员上课活动,这种引领方式也是创邯郸历史的。教研员上课,也许他的课堂感不是最好的,但他对课堂的认识、对整体教材的把握会与一线教师更贴近,对教师的指导会更有针对性。

  中国教师报:在打造教研员队伍方面,是否有相应的监督、评价机制?

  曹建召:我的基本理念是,自己亲历亲为,参与到每个教研员引领的活动中去。各个学科不同层次的教研活动我都参加,参加他们的同课异构、集体反思和集体备课,看看他们的业务指导、引领在什么地方。一次参加物理活动时,教师先讲概念,讲规律,讲完了,然后做实验,这叫典型的演绎推理。为什么不让孩子动手实验,然后自己总结规律呢?人们的认知是从现象总结规律性,而不是从规律验证现象。我觉得教研员没讲明教师引领不到位,鼓励多,点明问题少。物理应该关注实验操作,而不应该过多讲空洞的理论。对教研员来讲,发现问题是前提,不是目的,给予解决之法、建设之道是根本。

  为了及时了解教研员的工作情况,每个教研员都有工作笔录,去哪里,干什么,收获是什么,发现了什么问题,有哪些反思和建设性意见,都有记载,便于定时交流。

  中国教师报:课改之初,出现这种教师拿捏不准什么内容要讲、什么时候讲、要怎么讲的问题很正常,正是需要教研员跟进指导之处,也是教研员自身需要修炼之处。您能举一些例子吗?

  曹建召:很多。比如说导学案。下学校时,有个教师对我说,他的班上有个QQ群,其中一个孩子的名字叫“打死不做导学案……”。我的直观判断是导学案出问题了。我让这个教师拿来导学案给我看,两大张卷子,而且是每个学科都有两张卷子。我想,这些导学案加起来,孩子要做到夜里十一二点,乐意做才怪呢。新课堂的目的之一就是减负,这样做非但没有减负,反而加重负担。于是,我们开始纠偏,开展优质导学案评比活动,并把最优秀的学案结集出版,以此引领教师认识导学案,编写真正的导学案。什么是导学案?导学案有别于教材,是对教材的补充,对教材的重新整合;导学案有别于教案,教案更多地表现教师如何教,而导学案表现在如何有效促进学生的学;导学案有别于练习册,不是习题集,应该是在孩子学习遇到困难时的小提示、小链接、小技巧,是孩子学习路上的一盏灯。

  中国教师报:那么,在设计导学案时,应该如何做到以上提到的三个“有别于”?

  曹建召:设计好问题是优质导学案的一个标志,也是下一步展示环节的基础。问题是分类型的,以历史学科为例,历史上有没有以少胜多的战争?这个问题不需要讨论,是判断性问题。历史上,哪些战争是以少胜多的?这是事实性问题,学生通过独立学习能够自己回答,也不需要讨论。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有什么共同特点?这属于探究性的问题,要在明了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生发出自己的想法,这就有了同学之间互相提醒和帮助的前提。探究性问题才是讨论展示的重心。导学案就是要设计出这种有梯度的问题。

  引领教师阅读,丰厚教师底蕴

  中国教师报:一些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不会设计问题,可能他的视野比较狭窄。这方面有什么举措?教研员如果高高在上地点评,会不会给教师以高不可攀,不切实际之感?

  曹建召:教师视野窄这是不争的事实,首先我们给教师开书单,引领教师阅读与自己的学科教学有关的书。其次是开展名课研习活动,优秀教师的课例是怎么设计的,可取的价值在哪里,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教育智慧,让名课研习成为提升教师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至于你说的,农村教师会不会感觉我们的点评不切实际,高不可攀,我想不会。我们去农村校和教师交流,是在听课基础上的交流。以我自己为例,来邯郸当副局长两年,我听了400节课。越想让基层的教师听懂你的话,你越要说他身边的例子。

  有一次,我们听了一堂小学五年级语文课《猴王出世》,讲课教师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来讨论问题,这堂课很热闹,又唱歌又表演,又有四大名著,又有孙悟空的影视剧。课讲完后,我发现书中有这么一句话“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我问了大概三组学生,甲子是什么意思。第一组学生告诉我甲子是英雄,第二组学生说甲子是孙悟空,第三组学生说不知道,这样的课算不算新课堂,算不算高效课堂?点评时,我说了三点,课是不是拓展越宽越高效。是不是异质声音越多越高效。是不是教师讲得越少课堂越高效。我讲这个例子,是想说,和农村教师的交流,让他体会我的观念,我用的是他们自己身上活生生的例子,不是唱高调。

  中国教师报:教研团队今后的重点工作是什么?

  曹建召:关注学科规律,关注课堂现象,关注不同层面教师存在的困惑,并把这些认识、思考和建设性意见,变成在课堂上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发挥教研队伍的力量,正是我们明年工作的重点。我们这支教研队伍虽然人不多,只有28个人,但是,我们的信念是——解决课堂上出现的最尖锐的问题,是教研的事。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