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知行合一”的职教新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3-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早在新中国初期就成为全国职教领域领头羊的“劳一半”——天津市劳动保障技师学院,多年来一直将“知行合一”的校训,作为教育教学管理所遵循的原则和依据。很多来校参观的兄弟院校同仁、企业专家以及媒体记者多次问到如何理解这四个字的校训时,学院院长王玉涛用凝练而生动的语言进行了诠释:“校训的内涵就是指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的结合,综合素养与职业能力的结合;校训的目标就是建设‘德能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文武全能’的学生技能高手”。2012年,学院被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示范学校,在两年多的建设过程中,学院进一步秉承“知行合一”的校训和“让学生好就业、就好业、稳定就业”的办学宗旨,以不断完善“一体化教学”为主线,以学院四大主体专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改革。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建设为引领,推动“1311”人才培养模式、“三融合”课程体系和团队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逐步完善。

    确定“服务学生自主学习”为教改目标

    中职教学一直以来存在着很多难以克服的共性问题,如:课堂教学效果差,秩序混乱、学生厌学、教师厌教,课堂效率低,教学整体质量不高。面对这些问题,学院通过修订教师积分制度,加大教研教改的积分比例,鼓励教师围绕教学改革进行课题研究;同时,将创建高效课堂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将高效课堂的研究和实践作为教师考核和奖励的主要依据。王玉涛校长率先垂范,带头在学院内进行教学研究,深入课堂,采取调研、做实验课、撰写科研课题等多种形式,与全校师生共同探索学院教学改革的方向。经过充分的调研和研讨,学院确定“服务学生自主学习”为教学改革目标,以“高效课堂”作为教师评价的主要依据,积极推行“探究式”学习模式。以抓学生认知或情感矛盾以及适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最近发展区”为原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探究学习;结合专业特点,创设多种实践活动或体验性活动作为教学形式;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在学校的大力推动下,全校各教学部门教学改革蔚然成风。“探究式”教学模式普遍推行,教师年度论文、教研课题评比、教学设计比赛以及每月的“高效课堂”评比,都遵循是否达到“服务学生自主学习”目标的标准。通过不懈的努力,学校教学秩序井然,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良好,以前存在的恶意旷课、上课不认真听讲以及课堂秩序混乱的现象基本杜绝。在天津市以及国家组织的多次公开课、说课比赛中,多名教师凭借着这一教学改革理念进行的教学设计,获得优异成绩。

    创设“1311”人才培养模式及“三融合”课程

    学院在办学过程中,一直遵循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点,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率先在数控加工、机械设备维修等机电专业探索实施“1311”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融入“知行合一”的校训理念,将学生的培养过程分为三年四个阶段,并采用了体现职业素养、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的“三融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以工作过程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1311”人才培养模式,按照“职业认同感→需求→动机→目的→规划→兴趣→学习”的心理发生顺序组织教学。然后再本着“学习→通用能力→专业能力→核心专业能力→职业能力”的程序实施教学过程,最终实现让学生“好就业、就好业、稳定就业”。第一阶段(第1学期):利用一个学期的时间,主要培养职业认同感和通用能力;第二阶段(第2、3、4学期):利用三个学期的时间,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方面;第三阶段(第5学期):利用一个学期的时间,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专业能力,做到“术业有专攻”;第四阶段(第6学期):利用最后一个学期,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2011年4月我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项目被确定为天津市教育体制改革市级试点项目。

    突破传统,“一体化教学”模式创新

    为体现学院“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真正实现“1311”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三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我院以这次国家示范建设为契机,在教学中全力实施“一体化教学”。

    这种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做法,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它创新了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学院在实施一体化教学中,坚持贯彻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置原则,在示范校申报的四个主体专业的建设中,开发制定了一系列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组织编写多本一体化课程教材,先后建设了一批一体化课程教学场地,也建设了一支胜任一体化课程的师资队伍。

    探索并实施“团队”教学模式

    从2010年开始,学院积极探索并实施“团队教学”模式。该模式核心在于以专业和班级为单位组建教学及管理团队。在每个系内,根据班级的具体专业,以自愿组合以及系主任任命相结合的方式,确定3名教师作为该班级的团队教师。3名教师分别来自于原有的基础、专业以及技能教师。在班级管理上确定一名班主任,其他两人为配合教师,共同进行班级管理。在教学上,3人各司其职,按照“1311”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三融合”的课程体系要求,依据“一体化教学”课程标准的内容,结合自身特长和实际,进行相关教学模块的教学。在日常教学和管理过程中,3名教师休戚相关,紧密配合。上课过程中,确保两名教师同时在岗,一名主讲,一名助教,主讲负责课堂的模块讲解和全局驾驭,助教负责课堂秩序的维护、学生答疑以及实训过程的指导等辅助工作;不同的模块,主讲和助教身份互换,每一名团队教师都必须参与其中。

    “团队教学”的教学模式使每位教师的职能发生了变化,其在日常教学和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大有改变,3个人的分力变成了合力。这种模式将班级的日常管理与教学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在课堂上使德育和教学有机融合,真正做到了职业素养、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三融合。在团队内,每一名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就相关模块进行深入地探讨,相互切磋教法;在上课的过程中,既相互配合又互相学习,既促进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同时教师之间也能相互促进和提高;课后,对于课上出现的问题共同分析,寻求解决的办法。这种默契配合、相互协助的模式本身,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也起到了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作用。

    实施“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结果过程化”评价机制

    学院在创建示范校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推行“1311”人才培养模式、“三融合”课程体系和“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深感作为教学重要环节的评价机制对于教学改革的制约。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内容僵化、形式单调、评价主体单一,没有真正发挥促进教学、综合评价学生以及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作用。对于“一体化教学”模式而言,这种传统的一个学期一张试卷、一个工件的考核评价形式,很难与教学过程相契合,所以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

    教学评价的初衷不是分出学生谁好谁坏,而是立足于激励、鼓励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学会如何做人,掌握能够学有所用的知识和技能,在企业实践中能够做成事。因此,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应由学校单方面评价向学校、社会、企业相结合的考评方式转变。基于以上观点,学院确定了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进行以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考试效果分析为重点的考核评价改革,形成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形成性考试与总结性考试结合,笔试、口试与答辩结合,职业素质考核与职业技能考核、参加职业资格鉴定考核、参加技能大赛等结合的“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结果过程化”的评价机制。

    “以产养教”丰富“一体化教学”

    很多兄弟院校的同仁以及上级机关领导和媒体记者朋友们来学院参观后,都会对学校的“产教班”产生浓厚的兴趣。学院最好的设备给他们使用,技术最精湛的老师负责带班,学员是从各班级精挑细选并遵循自愿原则选拔而来的,每天进入车间之前进行晨、午检,学员们工装统一、队列整齐、口号嘹亮,尤其是在车间内,他们的操作动作优美熟练,他们的干劲热火朝天,他们身边生产出的工件螺纹手感润泽,尺寸精准。总之,在学院内这样的班级处处显出其与众不同和卓尔不群。

    这就是学院最靓丽的一道风景——产教班,是学院为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结合、以产养教”的办学亮点,为“一体化教学”积累更丰富的理论和经验基础而精心打造的试验班级。产教班的教学和管理完全遵循企业模式,为学生创造尽量贴合企业实际的教学和工作环境,同时,对于学生的评价也采用企业的绩效形式,既有学分的考核也有奖学金性质的工资兑现,使学生在走出校门前提前感受企业的氛围和环境。多年来,产教班的教学管理经验为“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学院培养了大批获得天津市和国家技能大赛优秀成绩的选手,为学校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解决了学院实训教学中的工料和刀具等耗材的来源,更为重要的是,产教班的办学形式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为促进校企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